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徒

大司徒

官名。①相传为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 “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②春秋战国置。宋国为六卿之一,执国政。鲁国亦称大左司徒。《鲁大左司徒元鼎铭》: “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 齐国或省称大徒。《齐素命镈铭》: “余为大攻厄,大史、大徒、大宰,是以可使。”③《周礼》六卿之一,为地官之长。掌国家土地图籍、户口,管理土地使用、诸侯封邑、人民教化。属官有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师下大夫四人、 上士八人等。 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复置为地官府长官,亦称“大司徒卿”。正七命。参见“地官府”。④三公之一。西汉成帝以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同号宰相。哀帝元寿二年(前1)以丞相之名不见于经书,改名大司徒,列大司马之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后51)去大字,改名司徒,历朝因之。后亦作为司徒的代称。唯十六国汉(前赵)复名大司徒。元朝亦或置,非常制。参见“司徒”。⑤“户部尚书”的别称。


1、佐天子执政。《礼记·王制》:“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春秋战国时,宋国以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国政。鲁国称大左司徒。《鲁大左司徒元鼎铭》:“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

2、掌土地图籍、户口等。《周礼·地官·大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邦国。”由此可知,大司徒在周朝是掌管图籍、技术和教化的官员。

3、三公之一。大司徒, 汉初称相国或丞相,后称大司徒,东汉初仍称大司徒,后称司徒,掌人民事,助天子掌管行政,总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王莽时定三公之号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封章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东汉仍为三公之一,助天子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光武帝纪》:“秋七月辛未,拜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后汉书·侯霸传》:“建武四年,光武征霸与车驾会寿春,拜尚书令……明年,代伏湛为大司徒,封关内侯。”

4、虚衔。魏虽设大司徒为三公,但不参与朝政,成为虚衔。

5、隋唐时称司徒为三公之一,参政。历代相沿,到明朝始废。

6、清朝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参看《周礼》、《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新唐书·百官一》、《历代职官表》和“丞相”、“司徒”条。

猜你喜欢

  • 太子典膳丞

    官名。北齐太子门下坊典膳局次官,置二员,正八品。隋朝沿置,正九品。唐朝为典膳局次官,置二员,正八品上。

  • 侍巾

    官名。唐朝内官,高宗龙朔二年(662) 置三十员,正九品,居末位; 咸亨二年(671) 废。内命妇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为皇帝之妾。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废。

  • 工厂检查人员养成所

    工厂检查人员培训机关。国民党政府设置,属实业部工厂检查委员会。依照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布的《工厂检查人员养成所规则》规定,工厂检查员应行训练的事项为:工厂工人各项统计的训练,工厂

  • 典厩署令

    官名。即典厩令。官名。隋炀帝时改龙厩为典厩署,掌左、右驳皁二厩;属太仆寺。唐朝太仆寺所属四署之一为典厩署,设令二人,从七品;丞四人,从八品。掌管饲养马牛杂畜。参看《隋书·百官下·太仆》、《新唐书·百官

  •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

    官署名。元朝置。设于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掌大都、上都金银器及符牌造作十四局工匠。二十四年,止存五局一库,掌毡毯制造等事。秩正三品,隶工部。置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副总管各一员。所辖

  • 详稳

    官称。汉语“将军”的转译。①辽太宗会同元年(938) 定制置为鹰坊、监、治等局长。②辽朝北面帐宫。皇族、国舅及遥辇) 诸帐,均设详稳司,掌军马之事。有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皇族帐并设都详稳。③

  • 枢密院判官

    官名。简称院判,属枢密院。金朝末年曾置。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置一人,后增为二员,正五品。

  • 御香局

    官署名。设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秩从五品,隶太医院,掌宫廷御用诸香,置提点,司令各一员。

  • 散班

    见“秃鲁花”。

  • 开国子

    爵名。初指子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县,故爵前常冠以所封县名。晋朝始置,位在开国伯下,二品; 南朝沿置,梁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 陈为九等爵第五等,五品,秩视二千石; 隋朝置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