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乐令

太乐令

官名。又作大乐令。秦朝奉常属官之一。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隶太常,掌大祭祀及大飨时之乐舞。哀帝时罢乐府,其所领一部分器乐、歌舞演员亦归太乐。东汉沿置一员,秩六百石。明帝永平三年 (后60) 改为大予乐令。三国魏复置,六百石、七品,下设丞、歌舞师等。西晋沿置,东晋初省并鼓吹令,成帝咸和 (326—334) 中复置。南朝宋置一员,掌宫廷诸乐事; 南齐沿置; 梁一班,又有清商署丞,隶太常卿,与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皆掌乐事; 陈因置。北魏隶太常,领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太乐典事等官。北齐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从八品上,掌诸乐及行礼节奏等事,隋朝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置二员,正八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 升为正六品,与清商令、鼓吹令共掌乐事。唐朝太常寺太乐署置二员,从七品下,掌调钟律,以供祭享。宋朝改称大乐令,于太常寺大晟府置,秩比太常丞,位次大司乐、典乐; 徽宗崇宁(1102—1106)中置为大乐局长官,大观四年 (1110) 省一员,宣和二年 (1120) 罢。辽、金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金朝置一员,从六品,掌调和律吕,教习音声并施用之法。元世祖中统五年 (1264) 置为太常礼仪院太乐署长官,二员,从六品,掌管礼生乐工四百七十九户。


官名。秦和汉初属奉常,景帝中六年改属太常。在大祭祀和大飨时掌乐舞。东汉明帝改大乐为予乐,置令一人,俸六百石,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属吏二十五人。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卢植《礼》注说:“汉大乐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关内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已(以)上,年十二到三十,颜色和,身体修治者,以为舞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桓谭传》:“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

三国魏复置太乐令,秩六百石,七品,属官有丞、歌舞师等。西晋沿置,东晋省而复置。南朝宋置,掌宫廷乐事。南齐也置。梁置,并置清商署丞,与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共掌乐事;陈沿置。北魏置,属官有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太乐典事等。北齐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从八品上,掌诸乐事。隋沿北齐制,员二人,正八品下,炀帝改升为正六品,与清商令、鼓吹令共掌乐事。唐沿置,员二人,从七品下,掌调钟律供祭祀。宋改称大乐令,属太常寺大晟府,掌太乐鼓吹宴乐。辽金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金为从六品,掌调和教习律吕。元为太常礼仪院太乐署长官,员二人,从六品,掌礼生乐工四百七十九户。

猜你喜欢

  • 戟楯虎贲将

    官名。北魏置。统领戟楯虎贲。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东宫左宫正

    即“太子左宫正”。

  • 士曹属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为丞相府士曹副长官。汉朝官府分曹办公,曹的正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属。《三国志·魏书·韩暨传》:“太祖平荆州,辟为丞相士曹属。”

  • 宝谟阁

    南宋阁名。宁宗嘉泰二年(1202)置,以藏光宗御制。置学士、直学士、待制,为侍从贴职。宋阁名。嘉泰二年 (公元1202年)置,收藏光宗御制文集。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职。

  • 车府令

    官名。秦朝以赵高为中车府令。汉朝为太仆属官,置一员,主乘舆诸车。东汉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六百石、七品。东晋、南朝皆隶尚书省驾部,梁、陈则为车府署长官,一班。北魏亦置,北齐、隋、 唐、 宋, 为太仆寺

  • 纂修

    官名。明朝置。凡修实录、宝训及史志等书,皆置纂修官若干人,实任秉笔,众手成书。初,杂用部院、外官及山林隐逸之士,天顺(1457—1464)后多用翰林院及詹事府官,成化(1465—1487)后则多用翰林

  • 无事片

    文书名。清朝上行文之一种。清制,中央各文职衙门及八旗、侍卫处等分班值日。各衙门有应行奏闻事件或升官补缺人员带领引见者,均于该衙门值班日办理。如此日无应办之事,亦当呈递折片奏明,俗称“无事片”。

  • 南京太医院

    官署名。明朝南京官署之一。永乐十八年(1420)永乐迁都后始置。洪熙元年(1425)复以南京为京师,遂去“南京”二字。正统六年(1441)再定以北京为京师,原留南京之太医院仍加“南京”二字,遂为定制。

  • 博士议郎

    博士和议郎,本为两官。博士除掌教授弟子外,国有疑事,还掌承问对。议郎掌顾问应对,无常职,唯诏令所使。二官均应通古今、熟百家,且俸皆六百石,故将二官放在一起提,东汉樊准意在提倡学习,提倡教授,故将二官视

  • 司礼少常伯

    官名。即礼部侍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侍郎。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礼部侍郎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