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局正
官名。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时置,为太史局副长官,协助太史局令掌占验天文及风云气候之事,正八品。
官名。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时置,为太史局副长官,协助太史局令掌占验天文及风云气候之事,正八品。
官名。掌刑狱和理算钱谷,以皇室和投下怯薛官充任。秩正三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三十一员,后增为四十一员。下设首领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秩正七品、从八品。吏属为蒙古必阇赤二人,汉人令史十二人,回
官名。唐朝后期河东诸镇置于马步司,以牙校充任,掌鞠讼刑狱。
明清按察使之别称。
官名。即右校丞。官名,汉置,即右校丞,属将作大匠,掌佐令帅右工徒修建宗庙、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参看“右校令”条。
官名。西晋置,属少府。东晋省。官名。西汉时将作大匠的属官有左右前后中校令丞,主管工徒之事。东汉时省为左右校令丞,三国魏并左校令的职掌于材官校尉。西晋把主工徒之职从材官校尉中分出,仍置左校令,隶属于少府
杂任职名。唐置,属集贤院。典是掌各种事务的杂任职,专知御书典为专司御书的典。
宋朝“纠察在京刑狱司”省称。
官吏任用制度。北魏孝明帝神龟 (518—520)中,由吏部尚书崔亮奏立此格。因当时武官可依资入选,侯选人多而官职少,吏部任用官吏时,以官员停解年月为断,不问贤愚,时间在前者先用,即称停年格。施用后反对
官名。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熙宁三年(1070),改东作坊副使。
郡分职吏名。汉代置,见《隶释》三《白石神君碑》;又有供曹掾、史,祠仁德掾、史,分别见《隶释》二《华山亭碑》与《隶释》三三《无极山碑》;均为郡国境内祭祀名山大川或先圣先贤庙所专设的掾、史,其职事与时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