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郡有都尉、县有县尉。汉朝沿置。魏晋南朝亦置,员数、品秩有不同; 京师及部分重要地区或置部尉、经途尉、左右尉。隋朝为郡县属官,位丞下正上。上郡从八品,中郡正九品上,下郡正九品; 上县从九品上,中县从九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曰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复曰尉,京县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二人,从九品上; 中下县、下县各一人,从九品下。又,隋太子典书坊内厩置二人,掌内车舆之事; 武散官有八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隋唐诸牧监统领各牧或马牛之群亦置一至二人。宋朝为县尉简称。金亲王府属官亦置,掌警卫侍从,秩从四品。


1、官名。春秋时有军尉、舆尉,皆为高级军官,掌兵事。也简称尉。《左传·襄公十九年》:“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又《闵公二年》:“羊舌大夫为尉。”注:“尉,军尉。”秦汉有太尉,掌兵事;廷尉,掌刑狱。县尉,掌察奸捕盗。又有都尉、卫尉、校尉、骑尉,皆武职;还有中尉等。都简称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廷尉,秦官,掌刑辟。”“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上林有八丞十二尉。”秦汉之尉官,后世多相沿。

2、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防守尉。民国初等军官有上尉、中尉、少尉。详见各条。

猜你喜欢

  • 南院详稳

    官名,辽朝置,为南院详稳司长官,掌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南院详稳司”条。官名。辽置,见“南院详稳司”。

  • 宗正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宗师中大夫宗正上士属官。正一命。

  • 军头司

    宋朝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省称。

  • 主吏掾

    官名,秦置汉因之,其职即功曹,掌官府人事。《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注:“《汉书》云:何为主吏。主吏,功曹也。”

  • 镇西大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职掌与镇西将军同,唯资历深者得任此职,历代皆不常置。后主延熙六年(243),姜维任此职,领凉州刺史。晋定为二品,禄赐与特进同。如开府,则位从公,假金章紫绶,升为一品。十六国后秦亦置。南

  • 副招讨使

    官名。金朝招讨司置,员二人,从四品,佐招讨使招怀降附、征讨携离。元朝招讨司不设达鲁花赤者亦置一人。明朝或置副招讨。

  • 司赋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载师中大夫属官,掌功赋之政令,凡年龄自十八至六十四者,皆须纳赋。下设司赋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馆阁校理

    官名。北宋前期置,以朝官充任,为馆阁职事之一,掌有关编校书籍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

  • 黄旗科

    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所属办事机构。额设经承一人。

  • 某部族都监

    官名。见“某部族详稳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