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台

尚书台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更加扩大,名义上仍隶少府,实际上直属皇帝,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兼具中朝、外朝双重职能。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 (后又分曹)、民、客 (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 (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来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官署名,秦和两汉称尚书署,东汉称尚书台,也称中台、内台,设在宫中。名义上属少府,实际直属皇帝,掌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各级官府的奏章由其拆阅、记录,转呈、代奏,并掌选举、任免、考课、刑狱、诛赏。其所拟诏令,直接下达三公,甚至隔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掌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武帝改尚书令为此称)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后汉书·百官三·少府》:“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另有一人为仆射),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讨郎。”注:“《汉官仪》曰: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仆射,秦官,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

猜你喜欢

  • 脱思马路元帅府

    即“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

  • 平羌将军

    官名。明朝军制,甘肃地区总兵官挂印称将军者,曰平羌将军。

  • 虎贲左右仆射

    详“虎贲左仆射”和“虎贲右仆射”条。官名。东汉虎贲中郎将所属有左右二仆射,秩比六百石,主管虎贲郎习射。

  • 黄纸

    选举制度用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用黄纸书写本籍士族的品、状,后遂成为评定士族品第的代称。《晋书·石季龙载记》: “先帝创临天下,黄纸再定,至于选举,铨为首格。自不清定,三载于兹。主者其更诠论,务扬清激

  • 五京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于五京均置都总管府,属南面京官。有都总管以掌本道军事,兼知本京府事;称为某京都总管、知某府事,以同知府事佐之。

  • 右威卫上将军

    官名。唐德宗贞元二年(786)置为右威卫长官,一员,从二品,位大将军上,掌宫禁宿卫,督其属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辽朝亦置,为加官。

  • 马军大将军

    官名。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废天威军,以其隶左、右神策军,置马、步军将军及指挥使,以马军大将军知军事。

  • 夏官司马

    官名,周置,为六卿之一,掌军政军赋(邦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注:“师古曰: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礼,司马掌邦

  • 嗣大夫

    爵名。又称“守嗣大夫”或“承嗣大夫”。春秋时期卿大夫子孙世袭的爵位。《左传·昭公十六年》: “孔张,君之昆孙子孔之后也,执政之嗣也,为嗣大夫。”

  • 北护卫太保

    官名。辽置,见“北护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