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都事
官名。隋朝尚书省置,设八员,从八品上,协助尚书左、右丞监督六部诸司政务; 炀帝大业三年(607)置都司郎各一员,为左、右丞副贰,掌都事之职,仍置都事,升正八品,位都司郎下,分隶六尚书。唐朝左、右丞分辖左、右司,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协助左、右丞署理、监督六部诸司,都事为其佐贰,置六员,从七品上,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宋朝尚书省置三员,为属吏。
官名。隋朝尚书省置,设八员,从八品上,协助尚书左、右丞监督六部诸司政务; 炀帝大业三年(607)置都司郎各一员,为左、右丞副贰,掌都事之职,仍置都事,升正八品,位都司郎下,分隶六尚书。唐朝左、右丞分辖左、右司,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协助左、右丞署理、监督六部诸司,都事为其佐贰,置六员,从七品上,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宋朝尚书省置三员,为属吏。
南北朝官职制度。亦称行某州或某府事,还有行某戍或某州军事等。指以他官代行某官职权。南朝多以较低官阶代行较高官职,如以长史、司马、太守代行刺史职权等。由于当时多以年幼皇子为将军、刺史出镇诸州,以其长史为
官吏名。唐朝始置。诸府州及方镇皆置孔目院,设都孔目一员,下设孔目若干,掌文书簿籍或财计出纳之事。因军府细事皆经其手,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玄宗开元五年(717)集贤书院曾置,员一人; 左右神策军亦各
官名。北齐置,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六品。武官名。北齐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六品下。
官名。唐代宗时始置,主客省,接待四方奏计及外族使者。五代沿置。宋初用为横行武官阶,太祖乾德二年(964)定为视三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为职事官,员二人,从五品,为客省长官,掌契丹、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豫王府,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监军。参见“典乐”。
见“遥郡”。
官吏失职而受责难。《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宋朝取士方法之一。徽宗崇宁三年(1104),罢州郡解试及礼部试,州学、辟雍取士皆由县学上舍中选拔,称为升贡。县学按外舍、内舍、上舍逐等升补。县学上舍选升州学,州学选升京师辟雍。宣和三年 (1121)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征收用作染料的草类植物。《周礼·地官》:“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乡、镇公职人员。国民党政府设于乡、镇公所,掌理民政事项。下设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