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散官

散官

官名。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汉朝无此专名。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置散官员一百人。隋朝定散官之制,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者,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加于文武官有德声者,并不理事。唐朝又分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 凡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散位按门荫结品,按劳考进叙,谓之叙阶。散官与职事官品级不一定一致,通常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为“守某官”,高级散官而任低级职务者为“行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品级。散官亦称阶官。宋朝沿袭唐制,文散官仍为二十九阶,武散官减为三十一阶。元丰(1078—1084)改制废,另以节度副使、团练副使、长史、司马、别驾、司户、司士、文学、助教为九等散官,亦称为寄禄官。金、元用以表示官员品级,有文、武两类,品级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亦有“”、“”之制。明朝一称阶官,指获有散阶的官员。散阶属荣誉称号。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定文、武官员散阶。文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 武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忠显校尉,共三十阶。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宦官散阶不从此例。洪武四年定,自中正大夫至司直郎,共十阶。钦天监监官,洪武四年设正仪大夫至分朔大夫共七阶,十四年改从文官散阶给授。光禄寺寺官则依官员出身而授予不同的散阶。洪武十年规定,出身宦官从内官散阶;出身流官同文官散阶;出身庖人,自尚膳大夫至执膳郎,共八阶。散官给授与考满相关。官员授职,即于对应品级内初授散官。三年初考、六年再考称职事者始得升授、加授散官。清朝凡文、武官员封赠,各有十八阶。文职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 武职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为振威将军,正二品为武显将军,从二品为武功将军。


闲散没有职事的官称散官,其制始于汉朝,其名始于隋,金元以后也称官阶为散官。汉朝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而实无职守;魏晋南北朝因之。到隋朝,始定散官之制;散官称号表示官的级别,职事官称号表示官的职务。唐代文散官共二十九阶,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等;武散官共四十五阶,有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怀化将军、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等。唐代以散官定班位,以职事官定其职守。职事官的品级与散官的品级,也许一致,也许不一致。散官按资而叙,职事官则由君主量才任职,故有时职事官品阶很高,而散官之品阶则较低。到唐末,低级武官其散官品阶则很高。到了宋朝,原唐代的散官、职事官的品阶仅表示身份,表示俸禄的高低,而真正的职务,则另有名称。元丰以后,才复依唐制。明朝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官,故无散官之名。到清朝,有高品阶之衔而任低品之官者,如县官为七品,也许由五品衔的担任;另外,清代无职之人,也可得虚衔封典,如五品空衔,即可得奉政大夫之阶官,其章服即可按五品之制。见《通典·职官十六》、《新唐书·职官一》、《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上舍试

    宋朝贡举考试名。简称舍试。神宗元丰二年(1079),始于太学实行。凡已校定分数的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试卷封弥、誊录同礼部试。每三人取一人,优等限十人。内舍优校者,上舍试再中优等,称两优,补上等上舍,

  • 收掌官

    见“收掌”。

  • 学制调查局

    官署名。清末学部所属之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负责研究各国学制以资考镜,预备随时改良章程。其局长由学部奏派,局员由视学官内派充,别设译官数人,以任翻译。清末学部所属机构。专事研究各国学制,以

  • 都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置,亦称都团练守捉使,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州,以保境、安民、惩奸为务。德宗时,行营亦置。

  • 协律郎

    官名。汉朝有协律都尉,北魏置协律郎,八品。北齐为太常寺属官,员二人,八品上,掌监调律吕音乐。隋朝置二人,隶太常寺。唐因之,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宋朝太常寺置一人,从八品,掌乐律及宫架、特架之位、奏乐次序

  • 知审刑院

    见“审刑院”。

  • 海军部统计处

    官署名。清末置,掌海军统计事务。内部分设会计、统计两科。

  • 教育研究所

    官署名。清末学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延聘精通教育之士定期演讲,内容以教育原理及教育行政为主。学部人员均按时听讲。置庶务员、编辑员各一人,由学部司员兼理。清末学部所属机构。聘请教育专

  • 礼部右侍郎

    官名。明、清礼部之副长官。明朝始设,一人,正三品,与左侍郎同佐尚书掌部务。清沿明制,定满、汉各一人,从二品。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遂废。详“礼部左侍郎”。

  • 三等出使大臣

    见“出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