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族军

族军

氏族的军事组织。在氏族社会中,每一氏族男性成员都有对外作战和狩猎的责任。到了阶级社会,服兵役仍是氏族中男性成员的义务,所以军事组织仍以各氏族为组成单位,在有军事行动时,氏族成员均须参加战斗。夏商时王室的卫队和战争时的主力仍是本族的族军。如商代武丁至武乙、文丁时,在对外作战时,仍常以“王族”、“三族”、“五族”、“子族”的族军为主力。王族是由王的本族所组成的军队,“三族”、“五族”,意即三个王族、五个王族。“子族”是族以下的组织,当族众人数较多时,便将一个族分为若干子族。由于子族的数目较多,在甲骨文中常用“多子族”的名称。每一族军即由族尹统率之。商代中期以后成立的右中左三师为国家的常备军,称为王师。氏族军队在各方国仍旧存在,其军队名称在师前冠以某方国之名,如犬国的军队称为犬师,其组成和编制仍沿袭本族的习惯,并不与国家的军队一致。延至春秋时代,楚国仍以“王族”组为中军。《左传·成公十六年》记鄢陵之战时,“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后世也常有以氏族成员为基础而组成的军事组织,如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清代女真人的“八旗”,都是氏族编制与军事编制合一的组织。

猜你喜欢

  • 诸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边防官。设官有某兵马都部署、某兵马副部署,某兵马都监、某都部署判官,掌理边防军务。

  • 典驼中士、下士

    官名。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后魏有驼牛都尉。”北周置典驼中士,正二命,典驼下士,正一命。掌驼只的驯养,属夏官府驾部中大夫。

  • 同知审官院

    官名。宋太宗淳化四年(993) 置,员二人,同为审官院长官,掌京朝官磨勘之事。神宗熙宁三年(1070),改同知审官东院。

  • 都维那

    ① 官名。北魏置,佐沙门统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北齐昭玄寺设三人,佐大统、统管理全国佛教事务。位在各寺寺主之上。北魏时僧令即自嵩高闲居寺主迁都维那,再迁沙门大统。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八八《

  • 大农寺卿

    官名。渤海国大农寺长官。

  • 掌谒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由典宝署改立,秩从五品,隶徽政院。成宗元贞元年(1295)升正四品,设官四员。大德十一年(1307)升正三品。置司卿、少卿各四员,丞二员。英宗至治三年(1233)

  • 顺义侯

    爵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下,二十三年改从五品。

  • 东京宰相府左平章政事

    官名。辽朝设,为东京宰相府官员,在右相下。

  • 六条

    汉代以郡守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郡下有县,为防止郡守、县令有违法行为,便遣刺史分行巡察,其监察内容有六条,在六条之内的事则纠察,六条之外的则不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

  • 父台

    对州县长官的敬称。乡绅或文人对州县长官称父台,或父母官。“父台”之“父”,是“父母官”之意;“台”是敬词,用于对对方的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