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殿院

殿院

官署名。唐朝御史台三院之一,为殿中侍御史之所,双日受事; 初入院者知左、右巡,纠察违头,分监京畿诸州兵,为务剧之任; 其年资深者则主东、西推,监太仓、左藏出纳及宫门内事。五代迄宋,御史台沿置,以殿中侍御史居之,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监察朝会礼仪。


官署名。掌管殿建仪卫、京城纠察等事。唐宋御史台所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见《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御史分为三种,各居一部分。侍御史称台院,地位较高,殿中侍御史称殿院,监察御史称察院。”见《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殿中侍御史九人,从七品下,掌管殿庭仪卫、京城纠察、京畿各州兵马,检校文物亏损,并监太仓、左藏出纳等事。见《新唐书·百官三·殿中侍御史》,参看“御史台”、“殿中侍御史”条。

猜你喜欢

  • 社会福利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设置,属社会部,管理社会福利事务。其管理范围包括社会保险,劳动者生活的改善,社会服务事业,人民日常生活程度,职业介绍,贫苦老弱残废的收容、教养等的指导

  • 委质为臣

    西周春秋时期士的入仕途径之一。在当时宗法、分封制度下,自公侯至于卿大夫,其身份、官守,都是父子世袭。作为支庶、余子的士人阶层,若欲出仕,其途径之一是向公室或卿大夫“委质”,即送上见面礼,表示愿意做他们

  • 令

    官名。 战国曾国置。 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文字记载中有“令”的官职名。 参见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

  • 王相府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于各王府置,以辅导诸主,设左、右相各一人,正二品。十三年罢。

  • 上林苑令

    官名。东汉置,秩六百石,隶少府。管理上林苑及其居民。捕得禽兽送太官令,以供宫廷之需。有丞、尉各一员。三国魏、西晋因之,七品。东晋省。南朝宋世祖大明三年(459) 复置,七品,有丞一员。隶尚书省殿中曹及

  • 省眼

    吏部郎官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郎为小选、为省眼”。

  • 右果毅都尉

    官名。唐朝折冲府次官之一。太宗贞观十年 (636) 改别将 (车骑将军) 置,一员,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从七品下,与左果毅都尉掌通判府事,为折冲都尉副职。辽朝诸卫各置二十八员,为加官。

  • 保办公处

    保的办事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九月十九日公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的规定,乡(镇)之内编制为保甲,每保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保设保办公处,置保长、副保长

  • 太常礼院

    官署名。唐朝始置,属太常寺。德宗贞元七年 (791) 置礼院直二人,九年置礼院修撰、检讨各一人。掌教礼仪,事许专达。五代沿置,掌郊庙之制,检讨礼仪故事。宋初设判院,掌礼仪之事。仁宗天圣元年(1023)

  • ① 官名。商朝置。原指驻守在边疆的武官,后成为侍王左右的史官。西周史官分太史和内史两个系统。内史系统包括内史、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尹氏、内史尹氏等职名。春秋又有南史、左史、外史等职名。战国增置御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