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祠部尚书

祠部尚书

官名。东晋始置,南北朝沿置。北魏或称仪曹、祠曹、神部尚书,职掌略同。掌尚书省祠部曹。东晋、南朝领祠部、仪曹二曹郎。北齐领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曹郎。与尚书右仆射不并置。阙祠部尚书时,以尚书右仆射兼摄祠部事; 阙尚书右仆射时,亦常置祠部尚书兼掌右仆射事。隋改名“礼部尚书”。晋、宋、陈、北齐皆三品,梁十三班。


官名。东汉吏曹尚书兼掌斋祀,魏与西晋设祠部曹郎以司其事,至东晋始置祠部尚书,掌宗庙礼仪,与尚书右仆射为通职,不并置,常以右仆射摄其职;若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摄右仆射事。南朝宋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二曹。自东晋以后,祠部尚书与右仆射通职,不并置已成常制;宋齐梁陈也是如此。北魏置仪曹尚书,亦称祠部尚书,统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曹。另外又有仪曹,则不隶于祠部而属于殿中尚书。至隋为礼部尚书之职,见“礼部尚书”。

猜你喜欢

  • 北军使者护军

    官名,西汉置,掌北军。《汉书·田叔列传》:“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

  • 济州卫指挥使

    武官名。济州卫在洪武间为北平属卫,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升亲卫,掌守卫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门, 以指挥使为主官, 下辖千户所。

  • 刑部十二清吏司

    官署名。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原刑部十二属部为清吏司,简称“司”。均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各理一省刑名,并带管所分直隶府州、在京衙门。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清吏司为北京清吏司。十八

  • 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

    官署名。金朝置,掌镇抚人民、稽察边防军旅。设使、副使领司事,使居上京,秩正三品; 副使居东京,秩正四品。下设签安抚司事、签按察司事、知事兼安抚司事、知法等官。

  • 光禄丞

    官名。两汉为光禄勋副职,权位较重,多以博士、议郎充任。西汉秩千石,东汉秩比千石。魏晋南北朝沿置。魏、晋、宋七品; 梁为光禄卿副职,三班; 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增设少卿为卿副职,丞为佐官,孝文帝太和十七

  • 典宝副

    官名。明朝于各王府长史司典宝所置,一人,初为从六品,后改从八品,佐典宝正掌王府印章、符牌之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革。

  • 募人别将

    官名。北魏末政局动荡,朝廷无力镇压各地义军,遂授予一些士族武职名号,令其回乡招募军队。《魏书·裴延儁传》:“诏(裴)庆孙为募人别将,招率乡豪,得战士数千人以讨之。”

  • 武胜将军

    见“十武将军”。

  • 临安府签判

    南宋临安府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参见“临安府”。

  • 皇太后卿

    指太后的属官,按汉朝说,太后属官卿级的有少府、太仆、卫尉,称太后三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通典·职官九·诸卿下·内侍省》:“(汉)成帝加置太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