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考功

考功

官署名。三国魏吏部尚书所领四郎曹之一,掌考第及秀孝贡士事。西晋沿置,为吏部五郎曹之一,东晋省。北魏为吏部四曹之一,置掌固、令史、书令史、主事。北齐置为吏部三曹之一。隋朝置为吏部四曹(司) 之一,设侍郎、员外郎,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而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618—626) 初改郎为郎中、承务郎为员外郎,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称司绩,咸亨元年 (670) 复称考功。北宋置判考功事一人,以带职京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主管审复太常寺所拟谥号及幕职州县官、流外官年终考课之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主管文武官考课、磨勘、关升、资任之政令及名谥、碑碣等事。置官考功郎中或员外郎。明清为考功清吏司简称。


1、官署名,汉置,掌考核官吏的功过政绩升迁或贬降。西汉京房作考课之法,其职不属尚书省。光武帝改尚书省三公曹掌岁考课,至此始属尚书之职。三国魏在尚书台(省)下设考功曹,置考功郎,晋置考功郎中,北齐沿其制。隋有考功郎、考功员外郎、考功承务郎、考功主事。唐、五代、宋因之。明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清朝称考功司,置郎中、外员郎、主事。见《历代职官表·吏部》。

2、同考工。《后汉书·樊宏传·附樊准传》:“今可先令太官、尚方、考功、上林池籞诸官,实減无事之物。”注:“前书《百官(公卿)表》曰,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属官有太官、考工、尚方、上林十池监也。太官掌御膳饮食,考工主作器械,尚方主作刀剑器物。”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看,此处之“考功”即“考工”。古时,“功”、“”通假互用。

猜你喜欢

  • 上京城皇使司

    即“上京皇城使司”。

  • 掌旗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标一人,正六品,副军校充,奏补。掌奉持步马队标旗。炮队不置。军中佐官名。清末设于新军各标,掌军中旗帜。

  • 稷正

    农官名。汉代应劭《风俗通·祁典·稷神》:“《春秋左氏传》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蔬果,故立以为稷正也。周弃亦以为稷正也。”

  • 长名榜

    唐代铨试后所公布的合格者之榜。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司列少常伯裴行检始设此榜,凡榜内公布的铨试合格者,即可出任由吏、兵两部注拟的官职。

  • 中央政治委员会内政委员会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所设专门委员会之一。见“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

  • 例监

    明清监生之一。指科举制度中,以捐资入国子监为监生者。明朝景泰元年(1450)始以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称民生、又称为俊秀。授职者仅得选州县佐贰及府首领官,若京职则光禄寺、上林苑、或边远直省,被视为异途。

  • 内厂

    官署名。又叫“内行厂”,“内办事厂”。明武宗时刘瑾专权,特在京城荣府旧仓地设立,由他直接指挥,从事镇压人民及反对他的官员,权力在东厂、西厂之上,两厂也在被监视之列。刘瑾死后废除。见《明史·刘瑾传》。

  • 护军司徒

    官名。辽代设此官,为护军司长官。见《辽史·百官志二·护军司》。武官名。辽置,属“护军司”。

  • 外夷通事

    官名。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隶鸿胪寺。以掌接待外国使臣及边远少数民族来朝之事。

  • 国司马

    周朝大司马所属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等各级军事长官统称。《周礼·夏官·都司马》: “以国法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郑玄注: “国司马,大司马之属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