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著作佐郎

著作佐郎

官名。三国魏明帝太和 (227—233) 中置佐著作郎,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及起居注。东晋改此名,六品。一说南朝宋改称,属著作省(局),掌搜集史料,供著作郎撰史。晋制,此职初到任,必撰名臣传一篇,南朝宋初,始建国,未有适合撰写者,此制遂废。由秘书监选用,无秘书监时,由吏部选用。本用文学之士,但在南北朝后期,因其职务清闲,成为世族高门子弟的起家之官。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二班,陈七品、秩四百石。北魏秘书省著作局置四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上,二十三年改为七品。北齐著作省置八员,七品。隋文帝时属秘书省著作曹,员八人,正七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增置四员,共员十二人,升为正六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著作曹为著作局,仍隶之,员四人,从六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司文郎,咸亨元年(670)复旧。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减置二员。与著作郎分判局事。唐朝职掌协助著作郎撰写碑志、祝文、祭文等,国史的修撰则改由史馆担任。北宋前期为八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以宣德郎代之,于秘书省置此职为职事官,员二人,正八品。掌修日历及祭祀祝辞。南宋时减为一员。辽朝秘书监著作局亦置。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於著作局设二员,正七品。掌编修日历,以学士院兼领之。后隶秘书监,减为员一人。元朝属秘书监,员二人,正七品。参见“佐著作郎”。


官名,三国魏明帝置佐著作郎,掌协助著作郎修国史和起居注等。到南朝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位在著作郎下。其后,北魏、北齐、隋皆沿置。唐朝著作佐郎与著作郎分判局事。元朝著作佐郎,则助秘书监卿掌历代图籍、阴阳禁书等。见《通典·职官八·秘书监·著作郎》、《新唐书·百官二·著作局》、《元史·百官六·秘书监》。

猜你喜欢

  • 承发司

    官署名。金朝置。属尚书省兵部。掌受发省部及外部文字。设管勾、同管勾领司事,秩从七品、从八品。官署名,金朝置。掌受发省、部及外路文字。属尚书兵部。见《金史·百官二》。

  • 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

    官署名。明朝南京宦官衙门的统称。即指永乐(1403—1424)迁都北京后留置于南京的原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

  • 濒史

    官名。西周置。又作“濒事”。为周王内宫近臣。与西周内史、内小臣地位类似。官名。西周设置,《濒事��》中有濒事(《三代》七·二六·一)。事即史,濒事就是濒史,“濒”意为“近”

  • 上坐

    ①僧官名。北魏置,北齐、隋、唐沿之。每佛寺置一人,由年长高僧担任,掌法事,位在寺主上。见《魏书·释老志》,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② 又作“上座”,道官名。唐朝道教观宇中置。《大唐六典》卷

  • 商部律学馆

    清末商部所辖机构。职掌翻译外洋商律各书兼及路矿律、招工律、保险律、报律、各国通商条约,译出后,审慎采择,参以中国律例,编成条款。设总纂、纂修官各二人,以本部司员兼任。派定通晓中外文学者若干员以为翻译,

  • 满档房

    官署名。清朝理藩院所属机构。掌理满文档案。设堂主事满洲二人、蒙古三人掌其事。

  • 提点五房公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为中书门下属官,总领中书门下五房公事,位在堂后官之上。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

  • 宾客司

    官署名。即“宾客清吏司”。

  • 司帐第巴

    唐古特官。清设于前藏,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二人,其职掌为管理帐房。民国时期沿置。

  • 苗疆缺

    清朝外官缺分之一。属此缺者有云南之元江、鹤庆、广南、普洱、昭通、镇边等府、厅通判、同知,镇雄、恩乐、恩安、永善、宁洱、宝耳等州、县,贵州之古州兵备道,黎平、镇远、都匀、铜仁等府同知,清江、都江、丹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