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郡主簿

郡主簿

郡门下吏名。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公有“黄閤主簿,录众事。”郡国亦设,常见《碑》、《传》。其职掌是“主诸簿书,普关诸事”,见韦昭《辩释名》。故主簿除掌文书之外,其职务并不固定,至东汉时其职任也还是“拾遗补缺”,见《后汉书·王涣传》。拾遗补缺主要就是奉办郡守差遣之事,如代郡守宣读书教,为郡守奉送要函,为郡守迎接贵客。从这些拾遗补缺的具体任务中,可以看出主与郡守的亲近关系。三国沿置,广平郡主簿尝代表太守奉书致礼,太守犯法亦常先收捕主簿。这些都是汉代的遗制,也都显示出主簿职居亲近。主簿以亲近之故,地位日高,在郡吏中仅次于功曹。至南朝,丹阳及大郡主簿,地位尤崇,或以博士、卿丞迁任,或以参军迁任,且有诏书任命的,得奉朝请,入为尚书郎,出为县令、长。北魏清都郡主簿秩流内比视八品,外郡为流内比视从九品。北周亦置,据《周书·武帝纪》,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三月丙辰,“郡县各省主簿一人”,是有主簿,且不止一人。隋初郡亦置主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炀帝时复改州为郡,置郡主簿。至唐代废。

猜你喜欢

  • 太学录

    宋朝太学学官和职事名。仁宗时,始以学生任职事学录。神宗以后,增置命官学录,仍选差上舍、内舍生为职事学录。均掌举行学规,凡诸生违规矩者,施以五等之罚,兼考校训导之职。参见“学录”。

  • 职方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职方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 (公元620年)改为“职方员外郎”见该条。

  • 库真

    参见“库直”。

  • 右司马

    官名。春秋置。《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战国时,楚、齐、燕等国亦置,掌军政,领兵征战。《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公子午为令尹”,“公子橐师为右司马,公子成为左司

  • 客长

    清朝客民编户之头目。客民在地方开张贸易,置有产业者,与土著一律顺编里甲,其头目称客长。掌查报编户客民之偷盗奸伪情事,督催钱粮,勾摄公事等项,并查察往来无定之商贾。

  • 金吾卫上将军

    官名。①唐朝十六卫之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宋朝环卫官之左、右金吾卫上将军统称。②武散官三十四阶之第二阶。金朝为正三品中;元朝为正二品,宣授。官阶名,金朝置。为武散官正三品中,位在龙虎卫上将军下,骠骑卫上

  • 右骁骑倅长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骁骑率上士属官,正一命。

  • 帐下

    官名。十六国前凉及北魏置。为将帅左右的亲信侍从,因行军多居营帐,故称。北魏初,诸王亦置。

  • 琉璃厂

    官署名,明朝工部营缮司所属五大厂之一。掌烧制琉璃砖瓦器物。

  • 三铨

    选官制度。唐朝前期,参加吏部或兵部主持铨试的选人分为三组,尚书一人主持六、七品选,称作尚书铨; 侍郎二人分为两组,主持八、九品选,分别称作中铨和东铨,故曰三铨。睿宗景云(710—711)时始通其品而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