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川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高都县为丹川县。以县东丹水为名。治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镇。大业初为长平郡治。唐初属盖州。武德九年(626)省入晋城县。天祐二年(905)又改晋城县为丹川县,治今晋城市。为泽州治。五代唐复名晋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高都县为丹川县。以县东丹水为名。治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镇。大业初为长平郡治。唐初属盖州。武德九年(626)省入晋城县。天祐二年(905)又改晋城县为丹川县,治今晋城市。为泽州治。五代唐复名晋城县。
又名雁门塞。在今山西代县西北。相传因其双峰陡绝,雁度其间,故名。《尔雅·释地》:“北陵西逾雁门”,郭璞注:“即雁门山。”又句注山与此山冈陇相接,故亦有雁门山之称。
书名。明官修。一百十五卷。记宣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洪熙元年(1425)六月,终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以杨士奇为总裁,正统三年(1438)书成。此前修实录以文武勋臣充任监修官,自是录
五代后梁太祖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帐下,号厅子都。为亲军之最。
中国人自力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创办于江苏通州(今南通)师范学校内。目的在使学生睹器识名,考文知物,有所参考和实验。占地四十亩,有博物楼(北馆)、测候所(中馆)、化石馆
地名。在今贵州习水县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氏,刘綎直捣三峒,大战于李汉坝,即此。
1856—1938江苏武进人,字竹君。早年纳貲捐杂职,分发广东候补。清光绪十年(1884)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后充文案,参机要。十五年随张赴鄂,升总文案。十九年因张被劾受牵连,革职回籍。二十六年参与东
?—778唐人。任赴日使节。代宗时,陪送日本遣唐使小野石根归国途中,海上遇难死。
官名,即领班章京。“达拉密”为满语领班之意。参见“军机章京”。
1656—1737法国人,字声闻。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随洪若翰来华,抵京陛见后去山西、南京、广州等地传教。四十七年因赞同教皇钦使铎罗的教仪主张,被教皇任为贵州主教。次年,因事
官名。南朝梁置。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六班,拟智武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