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树北移法
植树方法之一。明《种树书》指出:“木自南而北,多苦寒而不生,只于腊月去根旁土,取麦穰厚覆之,然(燃)火成灰,深培如故。则不过一、二年,皆结实。若岁用此法,则南北不殊,犹人炷艾耳。”在根旁掘土,破坏树木部分根系,植株生长受到一定挫伤,提早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增加御寒能力。焚烧麦秸成灰,起烘干土壤,促使根部停止吸水,利于可塑性物质贮积之作用;还可提高土温,增加御寒能力。
植树方法之一。明《种树书》指出:“木自南而北,多苦寒而不生,只于腊月去根旁土,取麦穰厚覆之,然(燃)火成灰,深培如故。则不过一、二年,皆结实。若岁用此法,则南北不殊,犹人炷艾耳。”在根旁掘土,破坏树木部分根系,植株生长受到一定挫伤,提早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增加御寒能力。焚烧麦秸成灰,起烘干土壤,促使根部停止吸水,利于可塑性物质贮积之作用;还可提高土温,增加御寒能力。
①秦置。治今广西全州县西南。属长沙郡。西汉为零陵郡治。东汉六朝为郡属县。隋开皇九年(589)并入湘源县。②隋开皇九年(589)废零陵郡,以郡治泉陵县改名。治今湖南永州市。隋、唐至宋历为永州、零陵郡,元
地名。即今云南德钦县县治。明代属云南丽江府。
①唐开元四年(716)改蒲城县置。以奉祀睿宗陵墓,故名。治今陕西蒲城县。属京兆府。北宋开宝四年(971)复名蒲城。②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置万宁县,以奉大房山祖宗陵寝,明昌二年(1191)改为奉先
古代记录当地晴雨状况并报告上级机构的制度。战国秦《田律》规定:地方官须及时上报雨量及受益、受害农田面积。以后汉、唐、宋各代均有类似规定。明清时期更为健全。
发源于山东泰山山脉的汶水及其四条支流的合称。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汶。汶凡有五:北汶、嬴汶、牟汶、柴汶、浯汶,皆源别而流同。”《元和郡县志》沿用此说。据《水经注》,五汶应为汶水干流及牟汶、
北宋人。仁宗时,为都官郎中。著有《梁益志》、《两汉类记》。
见“铺户”。
①古族名。越人的一支,分布于今江西一带。《逸周书·王会》载,周成王时,曾参加成周之会,并以“禺鱼”为献。春秋、战国时分属吴、越、楚三国。楚灭越后,其族一部降附于楚,一部随越王之族东逃海滨,后成为东越;
亦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形成和发展于藏族地区。藏传佛教文献将其发展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两期。“前弘期”始于公元七世纪初佛教传入,终于九世纪中叶赞普达磨灭佛。此期,印度僧人寂
官名。北魏置于皇宗学内。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