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
书名。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孙权)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孙亮)时,更命韦曜、华覈、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孙休)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书名。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孙权)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孙亮)时,更命韦曜、华覈、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孙休)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本指饰有花纹之剑。汉制,朝服带剑,晋朝代之以木,谓之班剑。因其为虎贲所持,故晋以后成为随从侍卫之代称,且成为皇帝功臣之恩赐,可随身进入宫殿,亦作为丧礼时的仪仗。晋朝得赐班剑者,自骠骑、车骑将军至侍中、
书名。约成书于宋大理国时期,记唐云南南诏九隆世族,宋大理国张、蒙、郑、赵、杨、段、高等大姓及其宗教等史事。流传至明代,亡佚于清初。元明云南地方史籍《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载南诏大理事征引称《白古通
台湾土著番社名。即今台北县东北滨海金山乡驻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后,此处曾发生抗暴斗争。
即“宋钘”。
爵名。西晋以来,封王以郡为国。南朝梁始有郡王之称,所封诸王子均称郡王。始封郡王为正王,被封者唯皇帝之弟或子。嗣位为郡王者,则称嗣王。隋沿置。位在王下,从一品。唐定以封皇太子之子及异姓功臣,为九等爵第二
?—1898清汉军镶红旗人,字润民、仲诚,号莲溪。同治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李鸿章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居功自傲,他陈奏揭露,请予训饬。光绪三年(1877)出任陕西督粮道,迁布政
南明唐王朱聿年号(1646)。
在今安徽寿县西北。北魏正始元年(504),萧宝寅行至汝阴,东城已为梁所取,乃屯寿阳栖贤寺,即此。
即“支道林”。
仓名。清各省州县于常平仓外兼设之仓。康熙三十一年(1692)议准,令各省按比例每亩捐输一定数量米谷,储仓备用,以补常平仓之不足,同时亦备接济邻境之转输。如歉收之年,停止捐谷。此仓遇灾赈济,平时于每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