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淮王
明时瓦剌首领也先和鞑靼部长孛来先后使用之称号。
明时瓦剌首领也先和鞑靼部长孛来先后使用之称号。
地名。一名烈州(《太平御览》引《丹阳记》),又作洌洲(《晋书·刘牢之传》)。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因洲上有山,其形似栗,故名。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武陵王骏讨太子劭,军于溧洲,即此。
即“库平”。
蒙古宪宗七年(1257)以怀、孟二州置。治河内县(今沁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修武、武陟二县以西地区。属中书省。元延祐六年(1319)改为怀庆路。
泛指按税率交纳的赋税。《金史·孙铎传》:“铎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元代课程一般指盐、茶、酒等各种额外课,有时也泛指包括科差、税粮在内的一切赋税。
东汉后期及三国初期依附于私家之人口。《三国志·吴志·吕范传》:吕范曾带“私客百人”归附孙策。随着隶属关系之加强,私客往往被沦为私人之佃客、部曲或家兵。
官名。北魏时通称各方投附之少数民族为乌丸,并以各部落人数多少而称其首领为酋长或庶长。其上置南、北二部大人分管。北齐时酋长、庶长各分为领民与不领民两种,每种又各有三级,皆为流内比视官。后领民之“民”字或
五代南唐元宗时所铸钱。有铜、铁两种。铜钱铸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凡五品,制度大小各殊。二当“开元(通)钱”一。铁钱铸于宋建隆元年(960),制度轻小,约一千重三斤十二两。唐录备阙 书名。五代时前蜀
?—577北齐宗室。东魏丞相高欢第十子。天保元年(550),封任城王。武成帝时,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历司徒、太尉。天统三年(567),拜太保、并州刺史。后主时迁太师,加大丞相。承光元年(577)
年号。(1)西汉宣帝年号(前57—前54)。凡四年。(2)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年号(254—256)。凡三年。(3)唐初窦建德年号(618—621)。凡四年。
宋时凡西夏、蕃部部落首领带领亲属、马匹,或金朝女真族、汉族官民,“归顺”宋朝,或溪峒首领纳土“归顺”,依旧主管溪峒职事,称“归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