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
殷墟甲骨文作大甲。商王。名至。汤之孙,太丁子。大甲是庙号。继仲壬即位,因不理政事,暴虐,不遵汤之法,被伊尹放于桐宫(今河南偃师境)。伊尹摄政三年,他悔过自新,遂被迎归复位。一说伊尹放逐太甲,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出杀伊尹,自复其位(《古本竹书纪年》)。因能继汤之业,死后被尊为太宗,殷墟卜辞中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殷墟甲骨文作大甲。商王。名至。汤之孙,太丁子。大甲是庙号。继仲壬即位,因不理政事,暴虐,不遵汤之法,被伊尹放于桐宫(今河南偃师境)。伊尹摄政三年,他悔过自新,遂被迎归复位。一说伊尹放逐太甲,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出杀伊尹,自复其位(《古本竹书纪年》)。因能继汤之业,死后被尊为太宗,殷墟卜辞中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学校名。古代乡绅主持的教育场所。始于元代。世祖至元七年(1270)颁布立社令文,每五十家立一社,每社设立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语
北宋元符二年(1099)置。治今海原县西。属秦凤路。辖境相当今宁夏海原县及西吉、同心二县部分地。金皇统六年(1146)地入西夏。明置西安千户所于此。
官署名。辽设于各路,统领本路兵马。设兵马都总管、副都总管,通常由诸京留守、府尹等兼。金天德二年(1150)改兵马都部署司置,设都总管、同知都总管、副都总管,掌统本路兵马甲仗。
即“火筛”。
在今四川理县东。唐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严武拔吐蕃盐川城,即此。
清制,凡升选之外官赴任前,均由吏部发给文凭,到省后呈交督抚查验,称为领凭,亦称给凭。吏部发给外官文凭,某月发某省均有定章,领凭官员必须等到应发之月才能领取,谓之对月领凭。如属在外升任,或在籍候选毋庸引
宋承晚唐、五代之制,枢密院奉旨处置公事,颁降文书,有时用“宣头”,惟给驿马,命监修工程之类时用之。“宣”的底本称“宣底”。
即“中法新约”。
西汉武陵蛮首领。有子七人,皆雄勇。王莽篡汉,拒莽所赐金印,以其子三人将兵五万,屯沅东,筑上、中、下三城,烽火相应。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汉遣军往讨,上城不待师至,举烽失信。及再举烽,中、下两城皆不
官名。唐有毡坊使与毯坊使,五代合而为一称毡毯使。宋因之,属东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元丰改制,改正七品。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阶官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