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枢密院

枢密院

官署名。唐永泰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吏等,全用宦官,出纳机密诏奏,分割政事堂之权。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废,职归崇政院。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改崇政院置,职掌与唐略同,协助皇帝决策发令,官员改用士人,以宰相兼枢密使领院事。后晋天福四年(939)废,事归中书。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军国大政皆归之。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熙宁元年(1068)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1082)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绍兴七年(1137)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辽会同元年(938)灭后晋,依晋制在汉地设枢密院,掌汉人军政。大同元年(947)设契丹枢密院,统领契丹、渤海、女真等部族军兵,亦主民事、刑狱诉讼、纠察百官等事,亦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总领汉人之政,掌政治、财赋、军事,地位不如北枢密院。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官。皇帝亲征时,常设行枢密院,总领兵事。西夏亦置,西夏语音“令泥落”,掌全国军事枢要、边防等,属上司。长官为都枢密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位有枢密南益、枢密北座、枢密西摄、枢密东拒、枢密副使、入枢密名。又有枢密都承旨、枢密都招讨使、枢密直学士等职。金天辅七年(1123)亦置,总领汉军。泰和六年(1206)改都元帅府,八年复旧名,掌朝廷军机要务。设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为朝廷军事行政机构,掌军事机要。由皇太子真金兼领枢密使。后枢密使几度再设,皆由皇太子兼领,实为虚衔。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参议等官。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为一方一事而设者,则称某处行枢密院。

猜你喜欢

  • 日本杂事诗

    书名。清黄遵宪撰。二卷。光绪五年(1879)刊行。黄氏于光绪三年以参赞随何如璋使日,留日五年。是诗为东渡后最初两三年内所作,专咏日本的国政、民情、风俗、物产。该诗与其《日本国志》系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

  • 市易上界

    官署名。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市易务置,掌收购滞销货,出售市场缺货,以平抑市场物价。元丰改制,拨归太府寺。元丰七年(1084)复为市易务。

  • 参户侯国

    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封河间献王子刘免置。治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属勃海郡。东汉废入浮阳县。

  • 新引

    清代销盐凭证。(1)政府每年按额数新发之引,规定销完日期,一般是年清年款。如过期未销之盐称旧盐,引称“旧引”。(2)谓新增加之额引。

  • 罗洪先

    1504—1564明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石莲居士。嘉靖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左春坊左赞善。以议预定东宫朝仪,忤旨罢归。乃绝意仕进,辟室石莲洞,授徒讲学。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经济

  • 周庆立

    唐人。开元二年714)为市舶使,见《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六。是为市舶使一官见于现存史籍之最早者。

  •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简称伊犁将军。官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境)。辖新疆全境。节制乌鲁木齐都统、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伊犁参赞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总统各地驻防、换防绿旗诸营官兵;兼理

  • 诸祐

    一作诸佑。五代时南唐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北)独木村人。自言不茹荤者数世,能使贫者富,富者贫。乡民信之。积数百众,夜行昼息,劫富人财物,州县惮而不敢问。升元中,陈起授黄梅令,独不至祝贺,并不从命令,蔑视如

  • 杨褒

    ?—308十六国时天水(今属甘肃)人。巴賨(或说氐)族。曾任西晋将兵都尉。入蜀之六郡流民大姓之一。永宁元年(301),李特初建政权,为特参佐。李雄占成都,与杨珪共劝雄称成都王。雄以为仆射,后迁丞相。好

  • 中谏

    唐代左、右补阙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