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总
清州县所属粮房小吏。与管库之库总掌管钱漕事务,常与州县地方官及各差役,如银匠、柜匠等通同舞弊,将纳户已完钱粮作欠交,以多报少,并将全部钱粮包征、包解,从中侵吞。道光二年(1822),尽裁粮总、库总等名目,所有钱粮诸务,责令各官员亲自办理。
清州县所属粮房小吏。与管库之库总掌管钱漕事务,常与州县地方官及各差役,如银匠、柜匠等通同舞弊,将纳户已完钱粮作欠交,以多报少,并将全部钱粮包征、包解,从中侵吞。道光二年(1822),尽裁粮总、库总等名目,所有钱粮诸务,责令各官员亲自办理。
地区名。指今青海湟水两岸地区。水土肥美,汉代为羌、汉、月氏胡等各族杂居之地。西汉武帝开河西四郡,隔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斥逐诸羌,“不使居湟中地”,即此。
670—727唐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字廷硕。苏瓌子。武则天时,第进士,又举贤良方正科。长安中,累迁监察御史。受诏覆来俊臣等旧狱,雪冤甚众。中宗复位,擢中书舍人,加修文馆学士,父子同掌枢密,时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呈贡千户所置,治今云南呈贡县。属晋宁州。明清时属云南府。1960年裁入长宁县。1965年析昆明市复置。
西汉置。治今河南南阳市北鄂城寺。《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东汉张衡即本县人。汉魏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南朝宋废。北魏复置。仍属南阳郡。北周废。
亦作苦葱、苦宗、古宗。族名。始见于清代记录。清时散居于滇南的临安、元江、景东、普洱、镇沅等府、州山箐中。与拉祜族和哈尼族之“哥搓支系”同源于唐代之“锅锉蛮”,故今苦聪人语言有一部分和拉祜族相近,另一部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升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次年改为兴国军。治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属江南西路。辖境相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通山、阳新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国路。
书名。原称《传载》。唐佚名撰。一卷。依据传闻,记唐初至元和间杂事。所叙历朝臣僚言论、事迹较为翔实可据,多为史传采录。间及琐闻谐谈,大抵与其他说部书相出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又称参注。宋代官员注授差遣的一种方式。即官员携带印纸、告敕或宣札,到主管官府如吏部四选或兵部、刑部、各路转运司等注授差遣。
书名。明姚文灏著,三卷。文灏字秀夫,号鄱东野人,江西贵溪人。成化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是书分“宋书”、“元书”、“今书”,述苏、松、杭、嘉、湖地区水利事,“今书”详记弘治七年(1494)前后治理淞江
又名东梁水,即今太子河。《汉书·地理志》:“大梁水西南至辽阳(今辽宁辽中东)入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