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
在今台湾台北市西龙山、双园一带,地滨淡水河。为早期先民系船处,俗呼独木舟为艋舺,因以为名。清嘉庆末至同治年间,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时最繁荣,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之称。同治末年以后,因河床淤塞逐渐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大稻埕一带。光绪元年(1875)置淡水县为台北府治。
在今台湾台北市西龙山、双园一带,地滨淡水河。为早期先民系船处,俗呼独木舟为艋舺,因以为名。清嘉庆末至同治年间,为台湾对大陆贸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时最繁荣,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之称。同治末年以后,因河床淤塞逐渐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大稻埕一带。光绪元年(1875)置淡水县为台北府治。
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位于今河北石家庄市庄村南半里,属于中山国或赵国。1955年开始发掘,发现大量残瓦、两座红烧土灶和一座瓦井,出土钁、削等各种铁制生产工具四十七件,此外尚有石、蚌制生产工具。铁农具在
官署名。北宋置,掌造油、醋,以供膳局,设监官,以京朝官、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初分二库,大中祥符二年(1009)并为一库。隶光禄寺。
北魏女官官名。地位相当于外廷四品官。
亦称佃约、租契、租约、租帖。佃户租种田主土地之契约。佃契内容一般包括佃租土地之面积、位置,佃租期限、地租种类、数额和质量要求及交租期限,田主对佃户之要求等。
官名。辽置右翼军都统所,属北面行军官。设右翼军都统以统领所部。另有左翼军都统所,亦属北面行军官。设左翼军都统以统领所部。
书名。清汪远孙撰。一卷。起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延庆元年(1124),止末主耶律直鲁古天禧三十四年(1211)。万斯同《纪元汇考》中已作西辽纪年考证,但仅存七十七年史事。汪氏依据《辽史·天祚纪》等加以补充,
?—1677亦称鄂齐尔图车臣汗。清时蒙古和硕特首领。拜巴噶斯长子。汉文记载谓其在固始汗死后为“卫拉特首汗”,牧地主要分布在斋桑湖至巴尔喀什湖以及楚河、伊犁河等地。在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时期,为卫拉特“丘尔
官名。唐于集贤殿书院置,以有学术者由皇帝下敕留之。
书名。亦作《春秋类事始末》或《左传类事始末》。南宋章冲撰。五卷,附录一卷。取《左传》中诸国事迹,排比年月,以类相从,其体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使各事件互相联系,首尾完具,端绪分明,便于寻检。附录专记
西汉武帝年号(前92一前89),一作延和。凡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