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族

仡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六枝、黔西、织金、镇宁、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水城、安顺、遵义、平坝、金沙、兴仁;云南省文山、广南、富宁、马关;广西隆林等地。人口437997人(1990年统计)。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多使用汉文。讲汉语者占大多数,仅在黔西南六枝、关岭、镇宁、平坝、普定等部分地区尚使用本民族语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是汉代夜郎国属民之一。唐代以后,又有※葛僚、※仡僚、※佶僚、佬等名称。今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有妇女穿统裙,凿齿和石棺葬之俗。主要从事农业,种稻、麦。纺织之葛布或僚布享有盛名,为贡品之一。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手工业发展较快,有的地区出现专门的打铁业,因有※打铁仡佬之称。部分从事水、陆运输业。历史上一直受中央王朝统治,西汉时在其居住地区建立犍为郡、牂柯郡。唐朝建立羁縻州县。宋元明清四朝,在羁縻州县基础上逐渐建立土司统治制度。清初,改土归流,建立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民国时期,深受军阀、地主、商人的统治与剥削。使其民丧失土地而大量流离失所。湘西、四川等地的仡佬族人民,除部分融于其他民族外,今已不见其居住之记载。历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唐贞观十四年(640),四川西部雅州(今雅安县)、眉州(今眉山县)、邛州(今邛崃县)一带僚人群起反对繁重劳役。大中末(约857—859年间),昌州(今四川荣昌县)、泸州之葛僚,奋起反抗官吏贪暴,立酋长※始艾为王。明嘉靖年间,参加湖广土兵,抗击倭寇,保卫祖国。清咸同年间(1861—1874),参加※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平坝仡佬族为义军送粮、做饭等,并参与战斗达十余年。1943年,与布依族一起在贞丰等地反抗国民党暴政,赶走县长。1949年,遵义仡佬族青年奋起反抗征兵。因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文化特点有些已逐渐有所变化。原来妇女穿短上衣、短统裙、勾尖鞋,今已不见。民国时期尚存有女儿出嫁凿齿之俗,今也不见。群众娱乐活动以※打蔑鸡蛋最具特色。农历十月初一过牛王节。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古有崖葬习俗,今已废。

猜你喜欢

  • 格林包勒

    蒙古语音译。“格林”意为“家”、“包勒”意为“奴仆”。清代蒙古封建王公贵族的家奴。一般为主人服各种无偿劳役,不入旗籍,不服兵役,没有人身自由,得到主人允许可以娶妻成家,仍世代为奴。主人可以将其买卖、转

  • 莱州

    隋唐时政区名。治所故址在今山东省掖县。隋开皇五年(585)以光州改称,大业(605—618)初改为东莱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莱州,天宝(742—756)初又改为东莱郡,乾元(758—760)初又

  • 银术可

    见“完颜永蹈”(1151页)。

  • 茶马互市

    唐、宋、明、清各朝与甘、青、藏等诸民族以茶易马的经济交流活动。始于唐德宗(779—805在位)年间唐王朝与回纥的贸易。初因马匹来源无保证,交换只是零星进行,无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形成一定制度。宋初,因与

  • 大廊厅

    旧时四川阿坝北部藏族地区寺院行政机构名。设温布或囊佐(议仓主持者)及管家等职,分管寺院的土地、牲畜、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等各种财产的收支,以及外事工作,并管辖“塔娃”(下层贫民)。

  • 北魏文皇帝

    见“拓跋沙漠汗”(1362页)。

  • 阿噶巴尔济

    1423—1452明代蒙古济农(亲王)。孛儿只斤氏。元裔※阿寨台吉次子,岱总汗※脱脱不花弟。初随兄与瓦剌领主脱欢、也先合作,对抗东蒙古(鞑靼部)太师阿鲁台。正统三年(1438),兄弟攻杀东蒙古的阿岱汗

  • 按赤带

    蒙古国大将。又译按只带、按只台、按只吉歹、阿勒赤歹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弟※合赤温之子。勇谋善断,自幼从成吉思汗征战。宋嘉泰三年(1203)侦知克烈部王罕军来袭,预告铁木真(成吉思汗)为备,并随军击

  • 彭显英

    明代湖广永顺土官。字朝杰。土家族。天顺六年(1462),袭永顺(治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宣慰使职。成化三年(1467),兵部尚书程信调其所属土兵征都掌“蛮”。六年(1470),右都御史项忠征调永顺宣慰司所

  • 潭马忒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世宗※积庆宫。“潭马”可单独成词,“忒”疑为词尾。是宫下有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穆宗※延昌宫,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