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佬语

仡佬语

我国仡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和毕节地区的某些县内;另外,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专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也有少数仡佬族居住。人口总数约5.38万(1982年);使用本族语言的约有6千余人,其余多数人已转用汉语。不少人还兼通苗语、彝语或布依语。仡佬语分为稿、阿欧、哈哈和多罗4个方言。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异很小。无文字,通用汉文。仡佬语的特点有:语音各地的声母数量不一,如大方的普底多达47个,关岭的麻垇只有22个。绝大多数地区,都有pl、vl、kl、pπ、phπ、vπ、mπ、qπ、mpl、kl等复辅音声母。有的地方有带前鼻冠的塞音、塞擦音声母nt、 nts、nt、k。韵母一般都有i、e、a、o、u 5个单元音韵母。有些地方有ε和ə;少数地方有ə和y。元音不分长短。有—n、—两个鼻音韵尾。仡佬语的声调一般有4—6个,少数地方只有3个。声调与声母有严密的制约关系。由于汉语借词的增加,使仡佬语的语音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新的声母和韵母,在只有3个声调的地方,都增加一个专拼汉语借词的声调。总的来说,韵母增加得多,声母和声调增加得少。语法: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能受各种实词的修饰,除数量词组修饰名词,在被修饰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被修饰名词之后。复合数词11~19的表示法在稿方言里比较特殊,和量词连用时,是个位数在前,量词居中,“十”在后。如“十三个”的词序是“三个十”。否定副词作状语时在中心词之后。有很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单音节词占多数,复音节单纯词很少。复合词中的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附加意义,有两种构词方法,一种是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另一种是由基本成分加附加成分构成。附加成分有前加成分和后加成分两种。有关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现代汉语借词很多。有相当丰富的并列四音格。各方言的词汇有较大的差别。操不同方言的仡佬族,都不能用自己的方言与对方通话。

猜你喜欢

  • 桦皮

    桦树皮的省称。中国大小兴安岭盛产落叶乔木桦树。史载,游猎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如金代的女真人已知用其皮制作生产和生活用品。林木中之兀良哈人也以其盖屋顶。解放前鄂伦春族等所使用之碗、盆、桶、篓、盒、筒、箱等皆

  • 姚绍

    ?—417后秦将领。羌人。※姚兴弟。皇初四年(397),奉命讨武都氐屠飞、啖铁等,杀之。弘始元年(399),以东平公、都督山东诸军事、豫州牧,镇洛阳。十六年(414),以秦安远将军、雍州刺史杨佛嵩为赫

  • 硕托

    ?—1643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礼烈亲王※代善第二子。初封台吉。后金天命六年(1621),进军辽沈,从皇太极追杀明总兵朱万良军,颇有战功。八年,晋封贝勒,参议国政。十年(1

  • 任者

    明代云南临安府钮兀哈尼族首领。明初,朝廷为鼓励农垦,对率众开辟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哈尼族首领授予土官职衔,世领其所开辟地区。与陀比等至京朝贡,因地远族众,请授职以统其众,获准。宣德八年(1433),置

  • 苦盏

    即“俱战提”(1888页)。

  • 相温

    见“详稳”(1536页)。

  •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族自称,一般释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谓为“草原人”等。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其他各县和黑龙江省

  • 下辨道

    古政区名,相当于县。氐族聚居区。也作下辩道。西汉以下辨县改置,属武都郡(今甘肃西和县南)。为※十三氐道之一。治今甘肃成县西,时称武街城。三国、晋复为县(一说东汉复为县)。东汉末,下辨等地,有氐帅雷定等

  • 萧乙薛

    ?—1124辽末将领。字特免,契丹族。国舅少父房之后。道宗朝入仕,寿昌(1095—1101)年间,累任显要。至天祚帝时,天庆初年,为知国舅详稳事,迁殿前副点检。时辽王朝局势动荡,危在旦夕,东北女真勃兴

  • 文硕

    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姓费莫氏。字俶南。以主事考入同文馆。光绪十年(1884),迁内阁学士。次年,出为驻藏大臣。十四年(1888),召回京。著有《驻藏牍奏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