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剌忽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鄂勒欢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与塔速儿河等7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富拉珲河口富乡屯。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鄂勒欢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与塔速儿河等7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富拉珲河口富乡屯。
元代管理陇西、四川佛教寺院僧尼之僧官。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元军取陇西、四川各地,置僧官以总摄当地佛教事务,隶总制院或宣政院。至
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义宁国君主。一作杨干真。白蛮(白族先民)大姓。和村(在今云南宾川县)人。《南诏野史》传其为南诏王隆舜私生子,其母带孕适渔人杨氏,故为杨氏子。长仕郑氏大长和国,官至剑川(胡蔚本《南诏野
南北朝时文州地区诸民族的总称。以州名为族称。分布在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一带。北周武成(559—560)年间,举兵反,文州选军讨平之。有谓※廪君蛮或※槃瓠蛮之后裔。后大多与汉族或氐羌系民族融合。
见“答里台”(2239页)。
?—1766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觉尔察氏。初由前锋历迁侍卫。乾隆十七年(1752),授正黄旗护军参领。二十年(1755),擢黑龙江左翼齐齐哈尔副都统,寻调伯都讷副都统。二十一年,授领队大臣,赴巴里
参见“托高会”(752页)。
德昂族弦乐器之一。流行于云南潞西邦外等地。状似汉族三弦,由弦杆、弦耳、弦线、弦鼓四部分组成,弦用马尾捻成,用牛角削的薄片弹拨。多用于歌舞和宗教节日时伴奏。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来源于部名。居苏滨水(今绥芬河)、把忽岭毛密水(今兴凯湖南之门河)等地。金朝建立后,居地有变动。后改汉姓曰赵。
?—1388元末明初蒙古大臣。札剌儿氏。蒙元开国功臣※木华黎后裔。元末为太平路(治今安徽当涂县)万户,官至太尉。至正十五年(1355),在江南太平之役中兵败被红巾军所俘。同年,被朱元璋释归蒙古。至正二
古地名。亦省称安市(《新唐书·高丽传》将安市城与安市记为二地,疑误)。名袭用汉辽东郡安市县旧称。故址一般认为在今辽宁海城县东南营城子(一作英城子山城),但说法不一,或说在该省营口县东南汤池镇;旧说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