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公中佐领

公中佐领

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未定称前,亦作公同、公众、公管、奉公佐领。此种佐领为公举补缺制,与佐领世职制适相对称,为八旗佐领两大类型之一。其来源大体是:一、※无根由佐领,流为多家多姓承管,在清廷派员办理佐领纷争时,其中无一家族连续承管过五世(后改为五次)以上者,即将此类佐领撤出,改为公中佐领。二、在世管佐领中,有因绝户而其“袭职家谱”内亦无可袭之人者,亦以改为公中佐领。三、将一部分滋生佐领依例充作公中佐领。四、察哈尔八旗(制以其大多数兵员入籍京城当差)世管佐领下所有滋生人丁,按制度规定概以分编为公中佐领。五、雍正(1723—1735)间,裁撤诸贝勒、贝子、公等所属的下五旗汉军佐领,以充公中佐领等等。此种佐领的特征是:凡补缺,国家(公中)拥有支配权,不必再令造送袭职家谱;可以文武大员兼任,也可由应升人员中公举,更可以对品调补,若佐领有功绩者其子弟亦可补缺。有清一代,此种佐领八旗满洲108、蒙古75、汉军100,合计283个。此职,武职四品官,与世管佐领同。

猜你喜欢

  • 古徐鬼国讹夷朵

    见“裴罗将军城”(2448页)。

  • 吁里兀

    见“旭烈兀”(855页)。

  • 补褂

    又称补子、补服。清代官服外褂所缀表示职官差别的补子,故名。满汉官员皆有。官服外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膝、四面开禊。因绣于前胸后背部,也叫“背胸”,前后一般各缀一块方花布,文官上绣鸟,武官上绣兽。清代

  • 官保

    1696—1776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姓乌雅氏。雍正十年(1732),由刑部笔帖式擢堂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江宁知府等。乾隆二十年(1755),迁刑科给事中,巡视台湾。二十二年,擢镶黄旗汉军副都

  • 马思齐

    明代诗人。安徽和州(今和县)人。回族。工诗,诗作风格清新。著有《早间堂诗文》问世。

  • 马继龙

    明代诗人。字云卿,号梅樵。云南永昌(今保山县)人。回族。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官至南京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半世仕途,很不得意。工诗,时有苍凉沉郁之作。其诗情丽隐成,风流跌宕,语言清新凝炼,时人评

  • 托乎提马木提

    清末新疆喀什噶尔白山派头目。又称托合提·马木提艾来姆。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同治三年(1864),乘当地回族人民起义之机称王,占据喀什噶尔回城,实行宗教统治。不久,被柯尔克孜族封建主思的克伯

  • 耆献类征

    即“国朝耆献类征初编”(1431页)。

  •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元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机构。隶云南行省。辖境约当今云南省东南部地区。司治临安路(今云南通海),统临安、广西(今云南泸西)、元江、和泥(今云南红河西南)4路及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景洪)。被统治者有哈尼、彝

  • 依底

    纳西语音译,20世纪30年代以前纳西族在农业生产中的协作组织。为抵御自然灾害,克服劳动人手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带来的困难,以自愿原则由二三家农户组成协作单位。“依底”原来的含义是伙用水牛、耕地。后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