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击鞠

击鞠

吐蕃、契丹、女真、蒙古、达斡尔等族中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又称击球、蹴球、击球。源于唐、宋。一说来自西藏,一说唐初由波斯传入。类似今马球。始盛于宫廷,后风靡全国。《辽史》多有契丹皇帝参与击鞠的记载,因竞赛激烈,乃至谏议大臣马得臣上书劝阻皇帝“止危险之戏”。金朝成为节日的重要活动。据《金史·礼志八》载,每逢重五之日,拜天礼毕,即行射柳、击球之戏,岁以为常。届时,“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分其众为两队,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或场地两端对立二门,互相排攻,各以入门为胜。“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以草原、旷野或宽阔街衢为场地。元代沿之,据《析津志辑佚·风俗》载,每年五月五日、九月九日于大都(今北京)西华门内由太子、诸王主持,举行盛大击鞠活动,命各衙署、万户、千户选拔善击球者竞赛。参加者皆骑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镜铃、狼尾等,装饰如画。首先以一马前驰,将大皮缝制的软球抛掷于地,其余人随即纵马向前,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马走如飞,球传递于球杖,跳掷于虚空,终不坠地,以打入球门者为胜。胜者受重赏,败者受罚。其后发展为马球,制定了相应的赛制和规则。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多举行马球比赛,深受牧民喜爱。

猜你喜欢

  • 毛南三酸

    毛南族传统风味食品。毛南语称“腩酸”、“瓮煨”、“索发”。流传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及邻县毛南族聚居区。毛南人“百味用酸”,此三味食品最受欢迎。“腩酸”即酸肉,将猪肉或牛肉切成薄片,盐渍两三天,与蒸熟

  • 瑶人弩

    见“编架弩”(2308页)。

  • 文书入递规定

    元代急递铺递送公文的规定。初无定制,中统三年(1262)规定:唯省发下的文书及总管府、总管军官直接申报省里的文书方可发急递铺,其余文书不得经申急递铺入递。后来急递公文逐渐增多,范围日益扩大,为了控制入

  • 松罗茶

    茶名。产于安徽歙县。以其香气浓郁,深为西北及中亚地区部分民族欢迎。清代准噶尔商队到肃州等地贸易时,也以此茶为其采购的重要商品之一。是一种质量优良的茶叶,向与江苏吴县虎丘、浙江钱塘龙井茶齐名。

  • 玉木种

    托忒语,音译意,为“冬牧场”,又称“冬窝”。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卫拉特蒙古游牧地区。多设于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之山谷。牧民多于每年九月进入冬牧场,以个体或阿寅勒方式放牧。次年三月离开。

  • 秃满

    ①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太宗※窝阔台后裔,俺都剌之子。初附叛王海都反世祖忽必烈。成宗大德五年(1301)海都兵败走死。十年,皇侄海山(武宗)进兵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遂与诸王明理帖木儿等归降

  • 巴塘教案

    清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为在康区实行改土归流,于1905年在巴塘屯扎,兴办农场,筹划收复瞻对,并限制每寺僧人数目不得超过300人,20年内不准藏民剃度为僧等。引起土司头人和寺院僧人的反对,指责其包庇洋教,消

  • 赫连昌

    ?—434十六国时期夏国国君。字还国,一名折。族属铁弗匈奴。夏国创建者※赫连勃勃次子(《魏书》作第三子)。夏凤翔二年(414),封太原公。四年,封前将军、雍州刺史,镇阴密。六年,领兵攻潼关,执镇将朱令

  • 元次山集

    书名。唐※元结(719或723—772)撰,10卷。结字次山。鲜卑元氏。少居商余山,著《元子》10篇。累官道州刺史。为权臣所忌,曾辞官退隐,发奋著述。所作大多抨击时弊,揭露黑暗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体裁

  • 马可古儿吉思

    1446—1465明代蒙古可汗。又作蒙古勒克埒青吉思、马嘎古儿乞、墨尔古尔格思、麻儿可儿、麻马儿可儿吉思、麦儿苦儿吉思、马儿苦儿吉思等。孛儿只斤氏。岱总汗※脱脱不花幼子。景泰五年(1454)即汗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