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北魏

北魏

朝代名,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也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拓跋氏所建。4世纪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东晋太元元年(代建国三十九年,376),为前秦苻坚所灭。十一年(386),原代王拓跋什翼健孙※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重建代国,称代王,年号登国,旋改为魏王,史称北魏。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渐强。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称帝,改元天兴。广泛招纳人才,起用汉族士人,效法中原王朝,制定典章制度,建省台,置百官,立爵品,正封畿,定律令,申科禁,劝课农桑,屯田垦荒,兴办学校,巩固了国家统治。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尽有关中、辽河流域及凉州,复北败柔然、高车,西逐吐谷浑,统一北方,兵锋直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辖区扩大至淮河以南,与南朝刘宋对峙。是时改定律令,宽刑省罚;创行新字,兴太学;增辟垦田,移民畜牧,促进鲜卑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元氏,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位期间,先后改定官制、礼仪,更律令,严法制,提倡务农积谷,考核官吏,改鲜卑旧俗,提倡说汉语,衣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促进汉化。疆域东北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孝武帝※元修嗣位后,权相高欢擅政,内乱迭起,争战不息,永熙三年(534),为欢所逼,西奔关中,国遂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取代。从拓跋珪建北魏始至孝武帝西奔,共历14帝,凡149年。若包括东、西魏,则历18帝,凡 171年。

附:北魏帝系(含东西魏)

猜你喜欢

  • 王承美

    ?—1012宋朝边将,丰州党项族藏才部首领。父事契丹。宋开宝二年(969)随父归附宋朝,授丰州牙内指挥使。四年,父卒,改天德军蕃汉都指挥使,知州事。五年(972),移丰州刺史。太平兴国七年(982),

  • 载铨

    ?—1854清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安亲王奕绍之子。初封二等辅国将军,进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道光十六年(1836),袭父安亲王爵。道光末受顾命,文宗奕即位,益用

  • 华台吉

    见“诺木塔尔尼郭斡台吉”(1956页)。

  • 胡布山

    古山名。所指众说不一,或认为是大兴安岭北段之伊勒呼里山或格尔布尔山;一说是今外兴安岭南麓支脉扎格德山(旧称雅玛岭);也有说是前苏联境内之布列亚山。南北朝至隋之钵室韦依此山而居。

  • 唐岱

    清代画家。满族。字毓东,号静岩、默庄。以荫官参领,历官内务府总管。家祖业甚丰,尽付于弟,潜心钻研绘画。山水画沉厚深稳,出于王原祁之家。著有《绘事发微》,为时人推重,另撰有《画山水诀》。

  •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简称“乌思藏宣慰使”。“乌思”指前藏;“藏”指后藏;“纳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路。相当今西藏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

  • 尔补

    即“布尔杂补”(469页)。

  • 可木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可木河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治今黑龙江省同江县东北科木地方。人无常处,以桦皮为屋,行则驮载,止则张架以居。少事耕种,养马弋猎为生,以

  • 么莱诺

    景颇语音译,意为“更换女婿的牛”。解放前云南景颇族地区盛行转房制,转房不分年龄、辈份,兄死,弟可娶嫂为妻,叔伯亡故,侄亦可娶叔伯母为妻,甚至父死,子可纳父之妾(非亲生母)为妻,因而形成一夫多妻现象。但

  • 仁先

    见“耶律仁先”(1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