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夏

华夏

中国汉民族先民的称谓,也是中国的国家和地名的称谓。最早,“华”和“”分用,“华”含“荣”意,《说文》:“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又含“华山”地名之意,章太炎说:“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又含以“花”为图腾的族称,林惠祥说:“‘华’为图腾名称,意即‘花族’”。“”含人类之意,《说文》:“夏为中国之人”。又含“”之意,《尚书》孔颖达正义说:“夏者训大也,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华夏”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十三经注疏》)系指中国地名。后来“华夏”、“诸夏”、“华”、“”等混用,虽然也用于地名,但更多已用于族名。相传远古传说时代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结成了部落联盟,由黄河流域向南方发展,与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到了夏、商、周时期,夏人、商人和周人与戎、狄、蛮、夷如北方的鬼方、猃狁,南方的三苗、楚荆,江淮一带的庸、卢、彭、濮、巴、蜀、微等许多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杂居、通婚、联盟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族形成的时间有多种见解,分别有原始社会、商代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等说。华夏族又经过发展,融合了更多的民族后,于汉代演变成为汉族。

猜你喜欢

  • 兀勒都赤

    见“云都赤”(248页)。

  • 拓跋氏

    ①古部落名。鲜卑的一支,以部为氏。原居于大鲜卑山一带,即今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近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中,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

  • 僧隐令公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闸撒名。终辽之世,共置12宫1府,其中3宫设有闸撒。僧隐令公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闸撒。又,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有一闸撒名“僧隐令公果直”。“僧隐”一

  • 闽越王无诸之孙。建元六年(前135),闽越王郢乘南越王赵陀死,发兵攻南越,武帝受南越王赵胡求救,出兵往讨,郢被其弟余善及族人所杀。因其恪守与汉约,独不与郢谋乱,被汉武帝遣使立为粤繇王,奉闽越祭祀。

  • 扎仓

    藏语音译,意为“僧院”。藏传佛教(喇嘛教)各大寺院中僧众习学经典之所。按学习经典性质分为:举巴扎仓(密宗)、参尼扎仓(佛教哲理)、丁科扎仓(天文历算)、曼巴扎仓(医学)。三大寺内之扎仓,为独立组织,规

  • 拨绰

    蒙古国宗王。又译不者克。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子。骁勇善骑射。元太宗七年(1235),随拔都西征。九年,与蒙哥率军2万、船2百艘,大败钦察、阿速,擒杀钦察首领八赤蛮、阿速首领合赤儿·兀古列。

  • 永平寨

    宋时壮族地区重镇。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地。领左江侬峒地思明、思陵、凭祥等州、县、峒八所。外通交趾,内达邕(南宁)、广(广州)。宋廷为监控左江流域土官、镇压当地峒丁,在此置提举峒丁、寨官、寨丁等。元废寨置

  • 敖斯莫

    达斡尔族的传统食品之一。稷子米的一种。达斡尔语音译,由“哈乌顺·阿莫”音变而来,意为“蒸过的米”。达斡尔族旧时吃的米食,以稷子米为主。将稷子加工成米有两种方法,此为其一,即将稷子放在锅内用水蒸沸后炕干

  • 克兴阿

    ?—1879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倭勒氏。御前侍卫※高喀鼐之子。咸丰四年(1854),随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克临清,加副都统衔。次年,赐号伊勒固尔巴图鲁,授正红旗蒙古都统。八年(1858),驻防天津海

  • 额楚

    ?—1680或1681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乌札拉氏。顺治二年(1645),随破西平县,驻西安,叙功授云骑尉世职。寻晋世职至佐领、三等轻车都尉。十五年(1658),从军取贵阳。十六年,郑成功入攻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