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喀喇沁部

喀喇沁部

蒙古部名。《明史》又译作“哈剌嗔”。成吉思汗功臣济拉玛(者勒蔑)七世外孙和通姓乌梁罕氏,有众6千户,游牧于额沁河,始称所部为喀喇沁。后金天聪二年(1628),察哈尔林丹汗虐其部,和通后裔苏布地与万丹卫征、色棱等联合鄂尔多斯、阿巴噶、喀尔喀诸部兵在土默特之赵城击察哈尔,并于次年归附后金。九年(1635,一作八年),编所部为二旗,以苏布地子固噜思奇布为札萨克,掌右翼旗,牧地约当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以色棱为札萨克,掌左翼旗,牧地约当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康熙四十四年(1705),增设中旗,以塔布囊格哷尔为札萨克,领之,牧地约在今河北省平泉县北。均隶卓索图盟。

猜你喜欢

  • 西燕威皇帝

    见“慕容冲”(2435页)。

  • 盟长

    清代盟旗制度所定,对旗札萨克实行监督和掌管盟务的人。按制,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由理藩院请旨简放盟内各旗中的札萨克一人兼摄盟长,或按同部诸旗建盟,以部首领为盟长。一般每三年会盟一次,由盟长召集

  • 嘉宁

    十六国时期成汉(大成国)后主李势年号。346—347年,凡2年。

  • 白纯

    东晋时龟兹国王。又作帛纯。白霸后裔。太元八年(383),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遭前秦将吕光攻,举兵抵抗,婴城固守。次年,倾国财宝请援于※狯胡,得狯胡王弟呐龙、侯将旭及温宿、尉头等国王号称70万大军救援,

  • 阿鲁敦

    契丹语音译,亦作阿庐朵里,意为“盛名”、“贵显”。常用以修饰官名,如耶律曷鲁,以功拜阿鲁敦于越。辽亦有以此命名者,如统和十四年(996)十二月,挞凛诱叛酋阿鲁敦等60人斩之。

  • 密责

    十六国时期鲜卑首领之一。为鲜卑大人。与裕苟、提伦各领一部,同居于六泉(位于高平川,即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归降,封建义将军、六泉侯,裕苟封建忠

  •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佛经。汉文译者佚名。西夏文译者题款载为大明皇帝和皇太后御译,是为惠宗及其母梁氏皇太后。木刻梵夹本。计107面,每面6行,行17字。后有发愿文12面,为元皇庆元年(1312)作。除记述佛教在东土

  • 浍水起义

    战国时期赤狄的反魏起义。周定王十三至十四年(前594—前593),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先后被晋景公击灭,部众并入晋,充当晋国的农奴和军卒。春秋末至战国初,赤狄不堪役使,不断起来反抗晋、魏的统治

  • 阔端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阔脱臣”、“库特齐”。释义诸书各异:《元朝秘史》释为“家人”、“伴当”;《元史语解》作“跟役”;《元史·兵志二》称“侍上带刀及弓矢者,曰云都赤、阔端赤。”《元史·张珪传》又称:

  • 差康

    藏语音译,意“支差者住房”。旧时西藏※三大领主连同※差地一起分予※差巴居住的房屋。差巴对该房屋只有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