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小和卓木之乱

大小和卓木之乱

清乾隆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一称“大小和卓之乱”、“布拉呢敦、霍集占之乱”。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达瓦齐政权,大和卓木布拉呢敦与弟小和卓木霍集占献籍迎降。同年夏,清廷命布拉呢敦招抚天山南路,令霍集占驻伊犁辖旧属。布拉呢敦初无意分立割据,惟思“安集各城,听候大皇帝谕旨”。后因阿睦尔撒纳反清,霍集占乘机逃往南疆,一意鼓噪,要求“自长一方”,乃叛。清定边右副将军兆惠遣副都统阿敏道前往招服,为所杀。复任意苛剥百姓,攫取重额租税,残酷镇压黑山派徒众。霍集占自称“巴图尔汗”,偕布拉呢敦分守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和喀什噶尔(今喀什)。库车阿奇木伯克鄂对、拜城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阿克苏伯克色提巴尔氐被迫弃家投伊犁清军。清廷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先拒雅尔哈善等于库车,继围定边将军兆惠于喀喇乌苏(黑水),暂胜,及援军至,解围。二十四年(1759),清廷再次出兵。夏,在清大军压境下,裹胁维吾尔族众弃叶尔羌、喀什噶尔西遁,谋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内),相继受挫于霍斯库鲁克山(双耳山)、阿尔楚尔岭、伊西洱库尔淖尔(叶什勒池)。七月二十八日为巴达克山部酋长素勒坦沙所杀,乱平。

猜你喜欢

  • 伊阙石窟

    亦称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郊13公里伊河入口处两岸的东西崖,即香山和龙门山(伊阙山)。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后经东魏和西魏、北

  • 段光

    ?—1344元代云南大理第九代总管。亦称信苴光。白族。大理人。※段隆子(一作※段义子)。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一作元统元年,1333)继任大理总管。同年,吐蕃兵攻入云南,遂率大理军败之于河尾关(今

  • 哲百伯克

    见“哲博伯克”(1858页)。

  • 叙州蛮

    见“溆州蛮”(2285页)。

  • 李楷固

    唐代契丹部落首领。出自大贺氏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因不堪受唐地方官员侵侮,怨营州都督赵文翙(一作赵翙)视契丹酋长如奴仆,对契丹灾馑不加赈给,随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

  • 阿儿剌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阿尔剌、阿而剌、阿鲁纳、阿鲁剌惕。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之子抄真斡儿帖该第三子阿鲁剌惕之后裔组成。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博尔术即出自该部,自幼随从征

  • 蒙能

    ?—1456明景泰年间苗族起义首领。湖广武冈(今湖南武冈)人。苗族。初充广通王徽炸府家僮。景泰二年(1451),徽炸欲主天下,命其与苗民联络起兵攻武冈。事败,徽炸降为庶人,他仍留在苗民中继续活动。六年

  • 弘吉剌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翁吉剌、弘吉列、晃吉剌、雍吉烈、瓮吉里、翁吉剌惕等。《辽史》译作王纪剌,《金史》译作广吉剌、光吉剌。为一较大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主要是亦乞列思、豁罗剌思、斡勤忽

  • 萧敌鲁

    ?—919契丹开国初重要将领。又作迪里古。字敌辇,又作迪辇。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表弟,※淳钦皇后亲弟。史载其性宽厚,臂力过人。尤勇猛,有胆略,凡闻敌至,即求驰赴,冒矢石,未尝少衄,欲胜方休。阿保

  • 岳柱

    1281—1334元朝大臣。字止所、兼山。畏兀儿人。中书平章政事※阿鲁浑萨理长子。自幼好学,有远识。18岁,从丞相答失蛮入宿卫。至大元年(1308),任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度量弘扩,以荐贤举能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