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巩哈县牧民暴动

巩哈县牧民暴动

1944年新疆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反对国民党暴政的武装斗争。为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及所谓献马运动,“解放组织”根据伊宁国民党兵力比较集中,而距伊宁东约100公里的巩哈县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之特点,决定“调虎离山”,在此地发动牧民起义,吸引伊宁的国民党兵力,造成市区空虚,然后夺取伊宁。1944年8月,原巩哈土产办事处副主任法提哈等人至该县鸟拉斯台山区,组成以法提哈、艾克伯尔等为核心的游击队,得到当地民众积极支持。在半个月中,发展到650人。与国民党展开英勇斗争,并整顿队伍,积聚力量。10月5日,游击队分三路向县城进袭。次日,600多游击队员从南、西、北三面包围县城。7日解放县城,拉开三区革命的序幕。旋总部从鸟拉斯台迁至县城,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深得人民拥护。游击队发展至800余人,组成三个大队,其中包括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俄罗斯等族。一部分游击队乘势进占精河西南之登路斯附近及伊宁至巩哈中间站麻札附近。逼使1600多名伊宁驻军主力调往巩哈县区,使伊宁守军只剩1500多人,达到分散敌人兵力、以便发动伊宁起义的目的。11月初,游击队遵照伊宁“解放组织”的指示,放弃巩哈县,吸引国民党军队东移,以乘虚向伊宁进军,与伊宁革命力量里外配合。6日,5000多游击队员和民众组成三个大队,从西南、东南、北面三路逼近伊宁。7日,爆发伊宁革命,12日成立临时政府。此后,巩哈县牧民的斗争汇入了※三区革命洪流之中。

猜你喜欢

  • 阿列

    见“完颜元宜”(1149页)。

  • 想昆

    辽、金官名。一说源于汉语“将军”。辽北面部族官中大部族详稳司下有“详稳”之职;金诸“长官”、诸“乣”中亦设“详稳”。转入蒙语作“想昆”,又译“桑昆”、“鲜昆”,作为蒙古贵族尊号。成吉思汗四世族祖想昆必

  • 江格尔齐

    指说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民间艺人。多为新疆蒙古族人,尤以出身于土尔扈特部者为最多,说唱最好。解放前,凡水平较高艺人,常被富户请至家中说唱,听说极众。是新疆蒙古族人民重要文娱活动之一。《江格尔》

  • 奚国皇帝

    见“回离保”(781页)。

  • 尼伦

    蒙古语音译,又译为尼鲁温,意为“腰”。蒙古之一支,故亦称“尼鲁温蒙古”。据《史集》记载,源出额儿古涅昆两始祖的蒙古部落西迁后,分为两大支:一是都儿鲁斤蒙古,指一般的蒙古人;另一即尼伦蒙古,指阿阑豁阿(

  • 瓦尔喀部

    明东海女真三部之一。以居瓦尔喀河得名。分长白山瓦尔喀与东海瓦尔喀。凡分布瓦尔喀河至鸭绿江一带,即今桓仁、通化,辑安等地者,为长白山瓦尔喀。图们江及珲春以北者,为东海瓦尔喀。明中叶以后,居地北达乌苏里江

  • 叶什借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粮食管家。受值日大头人管领,经管官寨的粮食收支,设专门账簿,年底向土司报账。任职者每月可得7—8斗粮食的津贴及部分牛场所交的酥油。多利用其职进

  • 补褂

    又称补子、补服。清代官服外褂所缀表示职官差别的补子,故名。满汉官员皆有。官服外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膝、四面开禊。因绣于前胸后背部,也叫“背胸”,前后一般各缀一块方花布,文官上绣鸟,武官上绣兽。清代

  • 郭罗克善后事宜

    清代有关郭罗克藏族的各项规定。乾隆九年(1744),经川陕总督公庆奏准,内容为:郭罗克各寨穷苦者有牛无资,可酌量借给;打牲立期制,每年五六月打牲一次,九至十二月在本境近地打牲,按寨分班,每起多至10名

  • 浑巴什

    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即今新疆阿克苏县南浑巴什。清代为阿克苏所属回庄,设有军台(军方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