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庆陵

庆陵

永庆陵略称。亦为永庆陵、永兴陵、永福陵的总称。辽代最大的帝后陵墓群。位于※庆州西北※庆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西北深山中),当地蒙族称此地为瓦林茫哈(意“瓦砾滩”)。地处大兴安岭南段。背面奇岩突耸,向南敞开,为一砂谷,黑河(今查干木伦河)源头诸支向东南流出。谷内树木丛生,杂草繁茂,辽代诸帝常喜于此游猎。辽圣宗※耶律隆绪秋畋是山,爱其奇秀,乃曰:“吾万岁后,当葬此。”(《辽史》卷37)于是修陵筑殿,建设行宫。景福元年(1031),圣宗卒,兴宗※耶律宗真遵遗命建永庆陵,立望仙殿、御容殿,并置蕃汉守陵3千户,隶大内都总管司。清宁四年(1058)四月,钦爱皇后※萧耨斤死后附葬于此。大康七年(1081)十月,仁德皇后※萧菩萨哥亦自祖陵迁葬于此。另两陵区,永兴陵:清宁元年(1055)十一月建,葬兴宗,大康二年(1076)六月,仁懿皇后※萧挞里卒后附葬;永福陵:乾统元年(1101)六月建,葬辽道宗※耶律弘基,宣懿皇后※萧观音于同时迁葬。3陵呈东、中、西排列,为山涧所分隔。与3陵相对,各山麓均有遥拜所,似作门形。天庆九年(1119)夏,女真军攻陷上京路,烧陵盗宝,陵遭严重破坏。现该地荒芜,无人居住,需有向导方可至。1913年,林西县长勘查垦地,发现该陵。陵上建筑荡然无存,残砖断瓦,四处可见。陵室作穹庐形,似毡帐,具北方民族特色。东陵内有高达6米、绘有70余位大人物和四季山水巨幅彩色壁画,人物以契丹文字署款,使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契丹※髡发习俗与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景况,价值很高。尤其是陵内出土的大型契丹文字帝后哀册,为近代考古学上巨大发现,至是使人们方以知晓契丹文字的真貌,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我国出土文物典藏的精品。

猜你喜欢

  • 彭仕珑

    明代湖广保靖司土官。土家族。保靖(治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显宗子。成化七年(1471),因父老,代理司事。十一年(1475),嗣保靖宣慰使。十三年(1477),奉调助征靖州白崖塘、九浦塘,擒斩“充天

  • 仉机沙

    元代诗人。字大用。回回人。先世大食(今阿拉伯)人。工诗,作品大多佚,多为赞美耕读生活之作。有《题徐良夫耕渔轩》、《奉寄耕渔高士》等传世。

  • 栅城

    古地名。故址在今吉林省珲春县治附近,或指为珲春镇东15华里之八连城。今有人根据对珲春县境内的考古调查认为,高句骊时代的栅城,应是珲春县城东北26华里处之沙齐(一作萨其)城。《魏书》记高句骊辖境东至栅城

  • 无垢净光舍利塔

    俗称塔湾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辽宁沈阳皇姑区塔湾。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由沈州邑人李宏遂等发愿兴建。为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通高近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嵌石条,上下边缘为莲瓣形

  • 纳夫

    布依语音译,意为“夫役田”或“劳役田”。即替※亭目当夫役以换取田地来耕作。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名称随其服役的不同而定,有伙夫田、挑水

  • 杨难当

    ?—464后仇池国君王。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盛次子。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受宋封冠军将军。元嘉六年(429),兄杨玄卒,扶立侄杨保宗,旋废保宗自立,号都督雍凉诸军事、秦州刺史、平

  • 昭慈寺

    召庙名。亦名喇嘛苏庙,又称强木恩林寺。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东哈达英格嘎查。清康熙四十年(1701)兴建,清廷赐名“昭慈寺”,庙宇为藏式建筑。寺内有铜佛1040尊,《甘珠尔经》一部。民国二十四

  •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契丹传》,《辽史》沿袭,然他载有异,该书“显祖纪”与“勿吉传”即将此部与※“匹絜”部合记为一“匹黎尔”部,《册府元龟》与《通典》记为“匹黎”。据契丹古老传

  • 俄都木

    牛乳制品的一种。鄂温克语音译。流行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地区。制法:将酸奶倒入锅内,加火烧热使水分解出来,取出水后再继续加火排除水分,成粘性碎块,遂成。喝茶时的传统食品,代替面包和点心,也是款待客人的美味

  • 洛隆宗

    地名。在类鸟齐西南,东至察多,西至硕板多。其地二山对峙,两水合流,为入藏孔道。原隶西藏,派第巴管理。康熙五十八年(1719)归附进藏清军,挽运军粮。雍正四年(1726)会勘地界,以其地赏达赖喇嘛。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