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兀剌川
蒙古国地名。又译不刺川、不兀整理客额儿。位于薛良格河(今蒙古国境内色楞格河一段)流域。蒙古国建立前,蔑儿乞部世居该地。蒙古部铁木镇(成吉思汗)、克烈部王罕屡败其部于此。后并于蒙古部。
蒙古国地名。又译不刺川、不兀整理客额儿。位于薛良格河(今蒙古国境内色楞格河一段)流域。蒙古国建立前,蔑儿乞部世居该地。蒙古部铁木镇(成吉思汗)、克烈部王罕屡败其部于此。后并于蒙古部。
东北古代民族名。来源于挹娄(一说其与肃慎、挹娄为同时并存的部落)。名为“窝集”转音异译,满语意为“森林”或“深山老林”。活动区域史记其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实际前后期略有不同:前期与挹娄同;中期以后
夏景宗李元昊第二妻。素无宠。广运二年(1035)元昊进攻吐蕃唃厮啰大败,讹传已死。闻后高兴,每日娱乐歌舞。元昊归,畏惧自杀,元昊灭其家。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魏书·西域传》作弗敌沙。《大唐西域记》作钵铎创那。《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钵创那。《新唐书·地理志》作拔特山。《册府元龟》作勃特山。《往五天竺传》作蒲持(特)
蒙古族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创建的国家。又称蒙古汗国。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于宋开禧二年(1206),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聚会),被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国,称“也客·忙豁勒·
古山名。所指众说不一,或认为是大兴安岭北段之伊勒呼里山或格尔布尔山;一说是今外兴安岭南麓支脉扎格德山(旧称雅玛岭);也有说是前苏联境内之布列亚山。南北朝至隋之钵室韦依此山而居。
即“诺曷钵”(1954页)。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河南托加札萨克旗。雍正三年(1725)置。博硕克图济农孙镇国公拉察布族裔。其子察罕喇布坦受封札萨克镇国公,掌旗务。下设4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
见“阿尔根部”(1221页)。
?—1648清初蒙古苏尼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一世孙,塔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子。初号墨尔根台吉。原服属察哈尔部,后为避察部侵扰,依附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崇德二年(1637)、三年,相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制度。世祖至元七年(1270),依农村立社法令,县邑所属村瞳,以自然村为基础,每50户编为1社,逾百户者另立社,不足50户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不能相合者各自为社。由社众推举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