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新傈僳文

新傈僳文

我国傈僳族使用的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傈僳族原有一种以印刷体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正反颠倒的拼音文字,即老傈僳文,主要通行于宗教界。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傈僳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怒江州政府提出“保存旧文字继续使用于宗教生活,另创新文字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方针。新文字确定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县五区和二区一带的傈僳语为标准音,采用26个拉丁字母,分别表示33个辅音、7个单元音和5个复元音及5声调。方案经批准后在怒江地区试行,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左”的干扰,新傈僳文一度停止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傈僳文重新在怒江地区试行。编译了课本、通俗读物和工具书,在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大力推广使用,培训了师资,扫除了一批文盲,出现了用新傈僳文扫除文盲的无盲乡。出版了报刊和文艺读物,社会使用也较广泛。近几年来,因老傈僳文在社会上使用范围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傈僳文的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 漂草杆

    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神判方法之一。在一口大铜锅中将水烧沸,由巫师将两根草杆并在一起放进水中,若草杆仍并拢一处没有分离,表明原告有理、被告无理,反之表明被告理直、原告理曲。解放前僜人常以此法断定事理不

  • 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

    刻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定西将军噶尔弼撰文并书。刻于拉萨布达拉东山崖上。碑末由噶尔弼及议政大臣伍格、云南鹤丽镇总兵官赵坤、四川永安协副将岳钟琪共同署名。碑文记述噶尔弼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

  • 挑水田

    明清时壮族、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的田地名称之一。流行于桂西及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土官授与其境内土民耕作。耕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缴纳公粮,

  • 宣献皇后

    见“萧绰”(1990页)。

  • 侗文

    我国侗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决定帮助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1956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少

  • 卜咂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西宁卫。其地在今青海贵德境。永乐六年(1408),首领锁南监藏入朝贡马,赐以钞、币、袭衣等。宣德十年(1435),其地荒歉,西宁卫发官仓给与谷种。后,依明例屡入朝贡马以获取回赐。

  • 伊尔哈齐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官名。维吾尔语音译。职司修建城镇街市、开山修路等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

  • 客列木臣

    即“客儿木真”(1752页)。

  • 古儿别速

    乃蛮部部长※亦难察之哈敦(意为后妃)。又译哈儿八真、菊儿八速。夫死,一度执掌部事,“法度严峻”(《元朝秘史》第189节),为众所服。后归政于亦难察前妻子※太阳罕,并依俗续为太阳罕之哈敦。自恃乃蛮部势盛

  • 使马鄂伦春

    见“使马部”(14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