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汗可汗
见“木杆可汗”(259页)。
见“木杆可汗”(259页)。
参见“三教理”(50页)。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中的“显祖纪”和“勿吉传”,而该书“契丹传”和《辽史》均不载。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天女驾青牛车相遇※木叶山,结为夫妇,生8子,后繁衍为8部。
蒙古国都城。又译喀拉和林,简称和林。城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一说得名于鄂尔浑河发源之哈剌和林山。另说“哈剌”意为“黑”,“和林”即“库伦”,意为“营帐”,即“黑帐”。太祖十五年(1220)始建都于
见“捺钵”(2037页)。
1912—1945山东鲁南铁道游击队创建人之一。山东郯城人。回族。幼孤,先后在枣庄中兴小学、中兴中学就读。曾参加“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1937年创办《抗敌报》。193
参见“编审丁册”(2308页)。
唐代西域于阗王。姓尉迟氏。尉迟澥之子。父死,于开元十六年(728),受唐册封为于阗王。在位期间,与唐保持和好关系,数遣使朝贡。
藏语音译,解放前四川甘孜藏族地区专管村寨天葬及某些公益事务者。由土司指定贫苦差巴(支差者)担任,一般每村1人。无报酬,无任何特权,属义务性质,可免除公粮以外的其它负担。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又译哲坡伯克、哲百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制作军服,修造兵械,为哈喇都官伯克副手。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品。光绪十三年,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元代山名。又译哈剌浑山、哈老温山、哈剌温只都(敦)山。今大兴安岭。1206年蒙古建国后,为左手万户木华黎辖地。元代为齐王部、济南王部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