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果洛克族

果洛克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又称果洛、俄洛、郭罗克等。拉加寺以西积石山一带藏族部落专称。为古代西羌、吐蕃、蒙古等各族在长期相处中融合而成。初俱居住于大、小金川上游及三都昆仑河一带。清中叶后,因惧官军征讨,始移驻青海玛沁雪山及巴颜喀拉山之间。有上、中、下之分。辖5大族:阿郡日模族、阿郡工模族、娃西色多族、康尔干族、康色尔族;24小族(一说大小部落有200多个):可可马族、汪干得巴族、讫谦多巴族、乃马族、阿十旦族、仁庆现族、舍苛马族、打朵族、保吾族、戳尼牙哈族、完达族、节冷族、喀囊族、得浪族、巴札族、宗可得马族、宗可麦马族、则娃族、乾葱族、刚车族、昆洒族、娃当族、喀昂族、石大五麦仓族等。有总千户1人,千户3人,辖5万余户,20余万众。有女首领1员,驻黄河南岸昆干等地。多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信奉喇嘛教红、黄二教派。通用藏语安多方言。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习尚与其他地区藏族大同小异,不论男女老幼,一般都有一串念珠。男性发辫有“留海”。男女恋爱比较自由,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也有兄弟同娶一妻的。俗重礼节,热情好客。大都居住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中的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县。

猜你喜欢

  • 布农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布农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3万余,居住在关山和玉里等地区海拔5百至3千米之间,包括南投县仁爱、信义乡,花莲县瑞穗、卓溪、玉里、万荣乡,高雄县三民、桃

  • 卫藏

    藏语音译。地区名。西藏地区之别称。旧时将西藏分为阿里、卫(前藏)、藏(后藏)和康(又称喀木)四部。有时又合称卫及康区西部两地为“卫”;阿里、藏两部为“藏”,故总称卫藏。元、明两代称乌思藏,清译“卫”,

  • 屈支

    即、“龟兹”(1105页)。

  • 蒙疆联合委员会

    日伪政权。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前身。1937年11月22日,在日本侵略军操纵下,由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察南自治政府”和伪※“晋北自治政府”合并而成。委员会设在张家口。所辖地域包括绥远、

  • 昭烈皇后

    姓萧,小字卓真。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四世祖母,肃祖※耶律耨里思妻。生四子:洽昚、萨剌德、葛剌、洽礼。次子萨剌德为阿保机曾祖父,即懿祖。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追尊是号。

  • 和耀曾

    清朝将领。字荣轩,纳西族。云南丽江白沙人。大理守城营都司和鉴之子。咸丰六年(1856),父卒,荫袭云骑尉职。保署维西协任都司职,曾奉命指挥杨玉科、张润等镇压杜文秀起义军。同治十一年(1872),同杨玉

  • 白莲教法史

    书名。又名《珠巴教史》或《主巴教史》。《主巴》或“珠巴”即藏传佛教主巴葛举派。主巴活佛白马嘎波(1526—1592,旧意译为白莲活佛)撰。万历八年(1580)成书。作者在主巴噶举诸大德中以精通五明及著

  • 阐兴

    藏语音译,指“奴田”(646页)。

  • 南天国

    国号。北宋皇祐二年(1050), ※侬智高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乡)所建。见“侬峒起义”(1462页)。

  • 王翰

    元朝官员,字用文,又名那木罕,河西人,唐兀氏。先世以千户镇庐州,遂家焉。世袭千户职,以其才能被荐除庐州路治中,又改福州路,曾以谕降盗寇之功迁同知,又迁理问,治理永福、罗源2县及泉州事,擢行省郎中、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