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湘西苗文

湘西苗文

苗语湘西方言文字,简称湘西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新创的3种文字之一。湘西苗文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湖南省花垣县吉卫乡腊乙坪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文字。声母共有48个,除了与汉语相同相近的b、 p、 m、 f、 w、 z、 c、 s、 d、 t、 n、 l、 zh、ch、 sh、 r、 j、 q、 x、 y、 g、 k、 h等23个声母之外,还有带鼻冠音的闭塞音声母,各个不同发音部位的鼻冠音一律用n表示,如nb、 np、 nz、 nc、 nd、 nt、 ndl、ntl、 nj、 nq、 ngg、 nk、 ngh、 nkh等;清化的鼻音、边音声母,用在鼻音、边音前面加h表示,如hm、 hn、hgg、 hl;卷舌塞音、鼻音声母用在舌尖中音字母后面加r的方法表示,如dr、 tr、 ndr、 ntr、 nr; dl、 tl、 ndl、ntl中的l,并非边音,而是清边擦音;小舌塞音声母用在舌根塞音后面加h的方法表示,如gh、 kh分别表示[q] [qh];由于汉语拼音方案用ng表示舌根鼻音,带鼻冠音的舌根塞音g写作ngg。韵母共有35个,其中a表示展唇后低元音,ao表示圆唇后次低元音,ea表示展唇前低元音,eu表示展唇后次高元音,ou表示展唇后高元音,an表示鼻化展唇前次低元音,其余的单元音、复合元音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同。声调有6个,实际调类仍然是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只不过是阴入并到阴上,阳入并到阳上而已。声调用字母表示,分别是b、 x、 d、 l、 t、 s、其调值分别为35、 31、 44、 22、53、 42。湘西苗文主要适用于湖南省花垣、凤凰、保靖、吉首、古丈、龙山、新晃侗族自治县、麻阳,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铜仁等县市说湘西方言的苗族、约计有82万人。湘西苗文方案系1956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通过。1957年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

猜你喜欢

  • 纳穆泰

    ?—1635后金将领。满族。舒穆禄氏。又作那木泰。世居珲春(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库尔喀部长郎柱子,额驸※杨古利幼弟。随兄来归努尔哈赤,隶正黄旗满洲。少从太祖努尔哈赤征战,屡立战功。太宗皇

  • 田五起义

    清代甘肃回民反清起义。又称石峰堡起义,或称田五、张文庆起义。田五,又名田富,“新教”(即哲赫林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弟子。为替师马明心报仇,反抗清廷对※苏四十三起义的残酷镇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 说蛮

    书名。南方民族志。1卷。清檀萃(号默斋,望江、今安徽东流人,汉族)撰。系作者于乾隆(1736—1795)末年任云南录劝县知县后所作。约成书于嘉庆(1796—1820)初年。内容涉及到南方60个少数民族

  • 博贝密尔咱

    明代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蒙古族。博尔济击特氏。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六代孙。库缓次子。16世纪中叶,称卫拉特汗,为卫拉特蒙古诸部中第一个称汗者。

  • 弥勤

    唐代南诏职官名。为3个管理赋税的官员之一。见“南诏官制”(1594页)。

  • 祭家堂

    德昂族个体家庭的祖先崇拜形式。流行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一带。每年小祭两次,若修房建屋则大祭。祭时,备米、饭各7碗,每碗上置铜钱3文,草烟、茶叶各7堆,铁7小块,纸旗14面,鲜花14朵,盐1团,衣服1套,水

  • 雅江

    地名。原名河口,藏语作呷曲卡。东邻康定,南毗盐源,西接理塘,北界瞻对。历为打箭炉明正、崇喜2土司属地。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军入藏驱准噶尔,于江之中枢设中渡汛驻防,改名中渡,归打箭炉、阜和协管辖

  • 马会伯

    ?—1736清朝将领。陕西宁夏(今宁夏区银川市)人。回族。康熙三十九年(1700)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四十五年(1706),授直隶昌平参将,累迁云南永北总兵。五十九年(1720),与总兵赵坤率

  • 八角鼓舞

    白族主要舞蹈之一。跳法与※霸王鞭舞略同。跳双人对舞时也有“背合背”、“心合心”、“脚勾脚”等竞技动作。舞动时,根据动作的繁简与走向,又形成“凤穿花”、“双采花”、“五梅花”、“一条街”、“龙吐水”等各

  • 渤州

    渤海王国置。为上京龙泉府所统3州之一。领县仅知有一,曰贡珍。州治故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南城子(或说在该省宁安县城北)。辽灭渤海后废(一说辽东京道之渤州,系天显三年辽迁其民于辽东地袭用原州名置;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