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文篆字

满文篆字

满文书写字体之一。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2人仿蒙古字创制满文,满族遂有了本族文字。天聪六年(1632),清太宗皇太极命儒臣达海改制满文,同时仿汉字篆文,镌刻满文篆体文。据《盛京典制备考》载,乾隆十一年(1746),在盛京“凤凰楼中层设金龙柜十五顶,尊藏宝十颗”,有满汉篆文《大清受命之宝》、《皇帝之宝》、《奉天法祖亲贤爱民》、《敕命之宝》;满篆文《皇帝之宝》、《奉天之宝》、《天子之宝》等。时满文篆体字使用范围有限,除上述各印宝外,只有顺治十年(1653)以前给朝鲜国王的印“篆有清文”,但没篆汉文。同年,礼部奉旨改铸“清汉字”篆赐给。乾隆初,高宗弘历命儒臣编《交泰殿宝谱》于十一年书成,经“广搜载籍,援据古法”,共制篆书32类:有玉箸篆、柳叶篆、雕虫篆、穗书篆、蝌蚪篆、龙爪篆、愤书篆、麟书篆、龟书篆、奇字篆、转宿篆、殳篆、金错篆、大篆、龙书篆、剪刀篆、芝英篆、缨络篆、垂露篆、小篆、悬针篆、鹄头篆、鸟书篆、钟鼎篆、垂云篆、鸟迹书、刻符书、飞白书、倒薤篆、方大篆、碧落书、鸾凤篆。十三年,命协办大学士傅恒等将《盛京赋》中的“清汉正文,缮写各家篆体”,并按既定篆法,“施之宝印,以昭划一”。除皇太极“青玉皇帝之宝”等4宝,因原是“清字篆文”,由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改镌外,以下早年篆以满文的21宝“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文武各官皆用篆印,只是质地、大小有别。乾隆中叶以后外任将军、大臣、八旗诸佐领及琉球、安南等国,皆赐以满文篆印。

猜你喜欢

  • 古雷寺

    黄帽派喇嘛庙。藏名“盖丹培吉楞”,意为“黄教兴旺寺”。相传13世纪时桑丹仁青创建。为近代佛教大师喜饶嘉措(1883—1968)出家之寺。规模比文都寺略小,占地45亩。有大经堂、“罗汉庙”等大小佛堂7座

  • 后召庙石窟寺

    建造于辽代。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20余公里山谷中,分南、中、北3窟,窟内有圆雕、半圆雕及浮雕的佛、菩萨、天王和供养人跪像等,姿态各异,雕刻工整,供养人服饰、面貌带有典型契丹人色彩,均造型于辽

  • 荒扎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甘孜藏区德格地区对较低一级贵族的称谓。汉称“小头人”。因战功、治绩或受土司殊遇从下级行政人员中超擢。土司封赐给一定的土地,每年需向土司纳贡赋,贡赋的多少视经济状况而定。主要担任“班假

  • 土烈士连

    见“烧饭”(1928页)

  • 瑷珲城

    地名。因瑷珲水而得名。位于黑龙江左岸,即“黑龙江左岸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在前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境。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黑龙江将军驻守。二十三年,将军移驻于黑龙江右岸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南老

  • 阿尔沙瑚

    ?—1643清初将领。蒙古族。瓦三氏。初为察哈尔部林丹汗护卫。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兵败西行后,率所属40余户渡哈屯河归附后金,隶蒙古镶白旗,授游击世职。崇德三年(1638),随军征明,屡胜明兵

  • 恰域拉主万户

    详见“恰域万户”(1725页)。

  • 妥得璘

    ?—1872清同治年间新疆回民起义首领。又名妥明,经名达吾提。陕西人(一说甘肃河州人)。回族。初在甘肃任阿訇。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爆发后,曾游历宁夏金积堡、甘肃河湟,至新疆乌鲁木齐,被该地提督

  •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乌思藏属下13处军政建制,以僧俗首领为万户长进行管理,简称十三万户。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土蕃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赐予乌思、藏(即前、后藏)为其封地;又封其弟恰那多吉为白兰王,

  • 昭怀太子

    见“耶律濬”(1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