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额鲁特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居热河(今河北省承德一带)额鲁特人专称。准噶尔部台吉达什达瓦及伯格里属裔。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达什达瓦寡妻车臣默尔根哈屯率众迎降。同年秋,因阿睦尔撒纳引兵作乱,率众6000余人,经珠勒都斯往巴里坤投奔清军。达什达瓦弟伯格里率属千余人附之。初驻牧巴里坤附近。继迁阿尔泰,奉旨复移热河。众分3旗,归热河都统管辖。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选兵500人驻伊犁,余1旗,设总管、副总管各1人。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居热河(今河北省承德一带)额鲁特人专称。准噶尔部台吉达什达瓦及伯格里属裔。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达什达瓦寡妻车臣默尔根哈屯率众迎降。同年秋,因阿睦尔撒纳引兵作乱,率众6000余人,经珠勒都斯往巴里坤投奔清军。达什达瓦弟伯格里率属千余人附之。初驻牧巴里坤附近。继迁阿尔泰,奉旨复移热河。众分3旗,归热河都统管辖。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选兵500人驻伊犁,余1旗,设总管、副总管各1人。
匈奴姓氏。晋代称卜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秦汉时期,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呼衍氏、兰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自该族
十六国时期中山敕勒(丁零)族首领。约晋永嘉三年(309),当石勒攻掠并州山北诸郡时,归降。建兴四年(316),趁中山(今河北定县)、常山(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一带蝗灾严重,率领不堪忍受石勒统治和压迫的丁
明代哈尼族土司。归属元江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南诏、大理时的因远部和罗槃部置。因远在元江府治西,即因元坝;罗槃即元江坝。以土酋白文玉(史书未明族属,学者从地望和姓氏考证系哈尼族)为副长官。嘉庆
亦称峒氓,参见“峒僚”(1646页)、“峒丁”(1646页)。
地名。明代边堡。又称宽奠。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北,今丹东市北部。明万历元年(1573),辽东巡抚张学颜以张其哈剌甸子“土沃可耕”,力主移建孤山城,筑宽甸等6堡。夺取扼制女真西进之地。四年,移定辽右卫
唐代云南哈尼族大首领。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与郎、昆、梨、槃四州大首领王伽冲、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等,同向唐朝贡方物。其所辖地区,一说在滇东南六诏山区、文山、砚山一带。一说在楚雄州至思茅一带。该部
明代四川地方卫所名。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叠溪右千户所改置,直隶都司。领※叠溪长官司、※郁即长官司。
唐代碑刻。碑立于新疆巴里坤县松树塘。清同治年间(1862—1874),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将此碑移于关帝庙建亭保护。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碑高1.8米,宽0.6米。碑文18行,满行47字,楷书。碑刻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敦煌藏文卷子有载。为掌管会计事务的官员。亦可译作“算使”。其上有“资悉波折逋”,意为“大会计使”。
官名。元代始置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当地事务,明沿元制,四百户以下设此官,秩正六品,副长官从七品,为世袭土官。掌辖区内一切事务。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其承袭、革除、升降隶兵部。参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