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西语

纳西语

我国纳西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永胜、宁蒗、德钦、中甸、剑川、鹤庆、兰坪,四川凉山州的木里、盐源、盐边等县,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27万。纳西语方言差别较大,分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方言间通话有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丽江县丽江坝纳西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3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有唇齿音,方言中还有小舌音和卷舌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加浊塞音、塞擦音构成的复辅音6个。有10个单元音,1个卷舌音。关于松紧元音的有无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多数认为没有,但方言中有松紧对方立现象。有11个复元音,均为后响型,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韵尾。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有形态,但不很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名词有性、数和指小指大等语法形式,均在名词后加词尾表示。量词较丰富,数词不单用,一般均和量词结合使用,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后3类的第一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第二、三人称对长辈、平辈、晚辈有昵称、尊称的区别。人称代词有格,用元音和声调的变化表示。动词有情貌、态等语法范畴。情貌有将行貌、进行貌、已行貌、完成貌4种,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动词用重叠方式表示互动或反复、连续动作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后变调加疑问语气助词可表示疑问。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也可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结构助词较丰富,有分别表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各类助词,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支配、表述4种。派生词占一定比例,用在词根前后加附加成分的方式构成,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和白语借词。

猜你喜欢

  • 纳赛尔·阿尔斯兰伊利克

    ※喀喇汗王朝汗族。阿里阿尔斯兰汗之子。“阿尔斯兰伊利克”意为“狮子王”,地位比汗低一级。领地为费尔干地区,首府在乌兹干。999年率军进攻布哈拉(今中亚不花拉),灭萨曼王朝,俘末代国王阿布都·马利克,将

  • 多罗郡王

    爵名。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三等之称。多罗,沿用满语,郡王,沿袭古代皇族封王之名,两合而定此名。册封郡王,授镀金银册,以为延后。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顺治六年(1649),增定为10爵,定郡王一子

  • 延芳淀

    辽代地名。位于今北京通县之南。据记载,时淀方数百里(一说“里”为“亩”字之误),水面广阔,春时鹅鹜多聚,夏秋盛产菱芡。辽圣宗※耶律隆绪时,辽宋关系频繁,皇帝常驻南京(今北京),尤其是统和二十年(100

  • 鬼首

    见“鬼主”(1703页)。

  • 兴畜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牧民传统节日。蒙古语称“玛力音新敖如鲁呼”,汉译作“迎春宴会”。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正月或清明前后,选定日期举行。通常选定草原上某一地点,支帐设锅灶,将牧畜赶来查看膘情,给肥壮的种公畜挂

  • 木泰

    1455—1502明代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字本安,号介圣。纳西族名阿习阿牙。※木嵚(阿地阿习)长子。成化二十二年(1486)袭父土知府职。弘治六年(1494),黔国公沐琮奏赐该州沙阑村置田,名曰“奉

  • 前秦文桓皇帝

    见“苻雄”(1342页)。

  • 蒲速碗郡牧所

    见“诸抹”(1951页)。

  • 勒脚歌

    壮族民歌体裁。亦称“勒脚欢”。普遍流行于壮族各地。有五言、七言或五七言嵌句,每首多为四句,也有八句、十二句和不定句。五言四句称“欢”,七言四句称“歌”。皆押脚韵与腰韵。如第一句末字取“0”韵,第二句第

  • 韩儒林

    1903—1983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河南舞阳县人。193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修历史,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赴欧,先后入比利时鲁文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专修蒙元史、西域史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