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叫“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作“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蒙古包”之称源于满语,《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蒙古族沿之,故蒙古牧民称“有毡帐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状呈圆形尖顶,上周侧壁分数块,每块高四、五尺,长七、八尺,用细条木编成网状,可伸可缩,围成圆柱,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外覆以毡,以绳固定。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供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风雨雪天则覆以毡。壁上留木框作门,高三、四尺,宽二尺许,挂毡帘作门。其规模小者直径一丈左右,大者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可汗的帐幕可容2千人。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蒙古语称“托古日克格尔”,适合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农牧经济区,移动式蒙古语称“乌尔敦格尔”,适用于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牧业区。移动式又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拆卸后以牲畜驮运;后者以车拉运,早在蒙古国时期即已有之,《黑鞑事略》:称“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车上室,可坐可卧”,西方旅行家卢布鲁克曾目睹用22头牛拉载直径2丈许的大帐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定居的实现,仅在游牧区尚保留之。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也居此种帐幕。

猜你喜欢

  • 瓯脱王

    汉代匈奴诸王之一。因统率匈奴驻于※瓯脱(匈奴语,意为“边界”)的边防军队,故称。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匈奴入扰汉边,为汉兵所败,其瓯脱王(名佚)被俘。匈奴壶衍鞮单于恐其向导汉军击匈奴,远走西北,不

  • 阿哥

    清代皇子称谓。亦作阿格。满语音译。最初使用较普遍,不限于贵族子弟,继而仅用于近支皇族子弟,最后仅限于皇子。清制规定,皇子无爵者称阿哥,受封后始称爵号。清初设“阿哥书房”,以课皇子,雍正时诸邸停止阿哥行

  • 毛拉·比拉勒

    约1823—1899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历史学家。一译毛拉·比拉利。全名毛拉比拉勒·本·毛拉玉素甫。笔名纳孜姆。宁远(今伊宁)人。出身于靴匠(一作书记员)家庭。幼年时受父亲启蒙教育,养成好学深思习惯

  • 兀鲁罕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呼尔哈河卫。永乐六年(1408)三月,暖暖河等处女真野人首领普速等120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答罕山等8卫同时设立,以普速等为指挥、千户。清代有呼尔哈河

  • 群牧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能合啰”。掌管畜牧事,属中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6都案、14案头。

  • 塔里木河

    新疆河名。我国最大内陆河。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维吾尔语“可耕地”之意,河边居民从事农耕,因以名河。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游名额尔沟河,三源并会,东流至塔里木地,名塔里木河。清代记载又说其上游

  • 必约

    参见“毕约”(755页)。

  • 䍧牱

    见“牂柯”(1857页)。

  • 蒙汉分治

    清后期统治蒙古的一种政策、措施。清政府原在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严禁汉民前往耕种定居,后因蒙古王公私自招流民开垦,既成事实,至晚期复因实行“新政”,大量放垦,汉民留居蒙地者日多,乃在汉民集中地区,割旗

  • 隋文献皇后

    544—602隋文帝杨坚皇后。名伽罗。河南洛阳人。匈奴独孤氏。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之女。年14,嫁坚为妻。姐为周明帝后,长女为周宣帝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隋开皇元年(581),坚即帝位,立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