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以藏文翻译和撰写的佛教典籍。初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吐蕃时期只有译经的目录集,如《秦浦目录》、《旁搪目录》及《登迦目录》,前两者已失,今仅存后者。最早版本为西藏纳塘寺古本。始于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由该寺高僧久丹日巴日迟(旧译释尊剑,山南人)及其弟子嘉木样巴克什、卫巴洛塞哇强求益西、译师索南约斯、汇若绛秋朋等,搜集不同版本,精心校勘,编纂而成,缮写了第一部手抄本《甘珠尔》及《丹珠尔》佛经,即首部写本藏文大藏经,藏纳塘寺妙音殿内,此后各种写本相继问世,诸如布顿大师精校本蔡公塘《甘珠尔》,即蔡巴甘珠尔夏鲁寺元《甘珠尔》及《丹珠尔》。以夏鲁寺为蓝本,又先后在仁蚌、泽塘、贡嘎、丹萨梯等地广为缮写。江孜第斯热丹衮桑帕巴又以纳塘《甘珠尔》为蓝本,经大译师图杰贝详加校定,写成名为《甘珠尔江孜天邦玛》大藏经。最早刻本始于明永乐之际,即永乐八年(1410)以宗喀巴校订之蔡巴《甘珠尔》为蓝本,在南京“刊梓”的《甘珠尔》。是为国内第一部刻本藏文大藏经。十二年(1414),明帝曾将该版《甘珠尔》赐萨迦派高僧正觉大乘法王昆泽思巴。此刻本为赤字版,附有汉藏文对照的永乐帝之《大明皇帝御制藏经赞》及《御制后序》。原存萨迦寺,今藏布达拉宫。此部《甘珠尔》经原为108函,今存106函。迨万历三十三年(1605),又在北京以永乐版为蓝本刻成黑字版《甘珠尔》藏文大藏经,史称万历版大藏经。此外又有天启元年(1621)纳西族木增土司刊刻之丽江版《甘珠尔》(后移里塘寺,又称丽江一里塘版《甘珠尔》)、清康熙六十年(1721)至雍正九年(1731)卓尼版、雍正八年至十年(1730—1732)纳塘版以及德格版、库伦版、拉萨雷巴版、拉嘉版等《甘珠尔》。其《丹珠尔》部成书晚于《甘珠尔》部。1334年(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夏鲁吉祥衮噶顿珠做施主,由布顿大师编出第一部藏文《甘珠尔》经,存于夏鲁寺金殿,并同时编出经目,即《丹珠尔目录如意宝珠》,后以此为蓝本又编出纳塘寺版。约在1682—1705年间,第斯桑结嘉措又写成金字本《丹珠尔》经文集,存于布达拉红宫奴玛甫神殿。刻印本则始于雍正二年(1724),谓之北京版《丹珠尔》。此外有1737年德格版,1741年纳塘版,1753—1772年卓尼版《丹珠尔》,嘉木样吉美旺波又为此编制了《佛语释意丹珠尔目录如意宝蔓》。《甘珠尔》及《丹珠尔》合为全藏藏文大藏经,一般只有《甘珠尔》经,则为单藏藏文大藏经。各版大藏经虽内容大体相同,但在编排次序、收文倾向、雕版、经纸大小、字体颜色、夹经版形制、经文精细度、经藏序言、插图与否等,都各具特色。明永乐、万历版在各方面均具备,堪称豪华珍本,但错字较多;德格版以收各家之言著称;拉萨版以注重收集格鲁派论著为特色;卓尼版以全藏而文字秀丽闻名;纳塘版以校勘精确誉满于世。上述雕版除德格版、拉萨版尚存外,其余雕版均先后毁失。有关内容参见《甘珠尔》(482页)、《丹珠尔》(377页)。

猜你喜欢

  • 丹津罗尔布

    ?—1749清代四川革什咱土司。藏族。任职后,曾于乾隆四年(1739),三次受大金川土司色勒奔(沙罗奔)袭击。九年(1744),支援其甥汪扎与大金川互相争杀。经四川提督郑文焕派员剖断,始罢兵归回。十四

  • 花苗

    苗族的一支。名称始见于清代。因服饰以蜡染花纹而得名。民国初年又有大花苗与小花苗之分。大多操苗语之川黔滇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中、黔西北、滇省及四川南部等地。在黔东南黎平一带,又住有一种称之为花衣苗者,与花

  • 夜落隔归花

    见“夜落隔归化”(1497页)。

  • 正始

    ①北燕惠懿帝高云(慕容云)年号。407—409年,凡3年。 ②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年号。504—508年,凡5年。

  • 越质部

    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越质”初为部落之号,后以为氏。原居于平襄(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晋太元十三年(388),越质叱黎为西秦乞伏国仁破于平襄,其子越质诘归、弟之子复半及部落5千余人被俘。降西

  • 吉拉

    桦皮船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比※乌末日沉”大,为18世纪时赫哲人用于运鱼的船。制作与“乌末日沉”同。因圆底,两头翘起,虽载重量大,但划起来较轻便,速度也快。据说,大的

  • 关于卫拉特人的故事

    书名。亦称《四卫拉特史》。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格隆加班沙拉勃撰。成书于乾隆四年(1739,一说二年)。原书为托忒文。该书取材多为口碑资料。准噶尔部郭莽喇嘛、喇嘛学者阿尔达加勃士、鄂齐尔图汗妻多尔济喇布

  • 丁鹤年集

    书名。一名《丁孝子集》。元末明初回回人※丁鹤年(1335—1424)撰。今集存诗三百余首,多忧国忧民之作。其风格清隽流丽,富于情感,多怀亲之情,故有“忠孝诗人”之称。曾在明永乐(1403-1424)年

  • 余丁

    清代八旗制度下未被选中披甲和佐领内超编的多余成丁之谓。①挑甲考试不及格者。旗制规定:凡年满十八(初期定为十五、十六),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披甲(八旗兵)。因受各佐领披甲定额所限,通常是披甲限额内

  • 云中古城

    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古城。遗址在今托克托县东北,呼托公路西侧。《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云:“托克托厅,古云州城所在也”。《水经注》引《虞氏记》称,该城由赵武侯所建(赵武侯亦作赵武公,《史记·赵世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