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善后事宜
清朝约束青海西宁蒙、藏诸族的措施。嘉庆十二年(1807),西安将军兴奎等奏准,内容为:派兵驻守黄河北岸,换班巡查,青海蒙古派兵随同防守;不准汉人(包括通事)私入藏地,凡遇有通晓藏语者私自潜往,即以“汉奸”论处;清查蒙古户口,立具清册,收存青海衙门,以便查核;禁蒙古穿戴藏族衣帽,混入藏区;循化、贵德两厅同知不拘用旗、汉人员,以资治理;河北蒙古25旗为避藏族抢掠,移居日月山卡内和丹噶尔汛内,令官兵进剿,使蒙古人返回原住牧地游牧,设立鄂博,明立地界,蒙、藏各守界限,不许混杂。
清朝约束青海西宁蒙、藏诸族的措施。嘉庆十二年(1807),西安将军兴奎等奏准,内容为:派兵驻守黄河北岸,换班巡查,青海蒙古派兵随同防守;不准汉人(包括通事)私入藏地,凡遇有通晓藏语者私自潜往,即以“汉奸”论处;清查蒙古户口,立具清册,收存青海衙门,以便查核;禁蒙古穿戴藏族衣帽,混入藏区;循化、贵德两厅同知不拘用旗、汉人员,以资治理;河北蒙古25旗为避藏族抢掠,移居日月山卡内和丹噶尔汛内,令官兵进剿,使蒙古人返回原住牧地游牧,设立鄂博,明立地界,蒙、藏各守界限,不许混杂。
明代蒙古对人的称呼之一。蒙古语音译,亦译赛音库蒙,汉译为“好人”。意思有多种:①指与“恶人”相对的“好人”。 ②称平民中的上等阶级或富有者。其人身虽隶属于贵族、领主,并向领主交纳贡赋,服兵役、差役(可
见“讷殷部”(920页)。
书名。藏文名《公明满吉勒》,蒙古医药学著作。18世纪末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二世活佛阿旺罗布增丹必扎拉用藏文写成。有木刻版本。内容主要为验方选载。
即“舜化贞”(2262页)。
※钦察汗国内的半独立汗国。又作阿黑斡耳朵。1243年,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建立后,汗国统治者※拔都将咸海东北地方分与其兄斡儿答为世袭封地,据有今西西伯利亚及哈萨克斯坦地方,形成白帐汗国。1380年,白
契丹时期山名。属中京道。为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九头山,蒙古语称和尔博勒津。原为奚地,后入契丹,成为契丹皇帝游猎频幸之所。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尝至是山※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之滨,南望云气,有楼阁状,
又作“班臣额尔德尼”,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两大活佛(达赖、班禅)转世系统之一的称号,班系梵语,是“班智达”一词的简称,意为“学者”;禅,藏语音译,意为“大”;额尔德尼,满语,意为“宝贝”。清顺治二年
古国名。※东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汗后裔、※阿黑麻汗之第三子※萨亦德汗创建。1514年,萨亦德速檀在※月即别军队进逼下,实行战略转移,进占※阿巴·癿乞儿·朵豁剌惕领地——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
唐代南诏国第七世王寻阁劝年号(809)。仅1年。
见“那木罕”(9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