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迪拉
村名。因其贴靠邦迪拉山麓,故名。藏语意为“鼓壶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鲍罗里河支流章玛河(一作“比长河”)谷。系德让宗与打陇宗的交通要冲。原属门巴族居住点。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为藏族、门巴族和汉族等百余户的杂居居民,从事商贩、饮食、理发、森工等行业。遂成为邻近门巴族、珞巴族贸易小集镇。
村名。因其贴靠邦迪拉山麓,故名。藏语意为“鼓壶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鲍罗里河支流章玛河(一作“比长河”)谷。系德让宗与打陇宗的交通要冲。原属门巴族居住点。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为藏族、门巴族和汉族等百余户的杂居居民,从事商贩、饮食、理发、森工等行业。遂成为邻近门巴族、珞巴族贸易小集镇。
※西羌的一支。又作紫羌。汉魏之际,与白水羌、黑水羌同居于白水流域中上游地区,属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管辖。晋时徙居汶山郡广柔、平康县。晋元康八年(298),兴乐县(今四川南坪西)黄石(羝)羌、卢水胡来
部分瑶族自称。分布在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龙胜、临桂、融安等地。他称“八姓瑶”。操“布努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见“屈术支”(1546页)。
见“甘麻剌”(482页)。
见“卢国”(549页)。
蒙古编年史。原名《青史》,为别于桂·旬努贝的藏文《青史》,通称《蒙古青史》。作者佚名。推测写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原书不分章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二部分叙述印度佛教和西藏诸王的世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四世”(643页)。
?—1736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班第达额尔德尼纳木扎勒子。康熙三十年(1691),至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西南岸)会盟,授一等台吉。旋父卒,袭
古越人一支。其分布据《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册府元龟·外臣部》亦说:“南蛮林邑国(汉时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州南,……北连九真”。周初便与中原王朝交往,周成王时,越裳氏曾来朝
唐代南诏武官名。为南诏军事编制府中管理乡兵100户的军官。参见“南诏官制” (1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