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尔巴勒津
明代青海地名。蒙古语音译,意为三角、三棱、三面。指青海湖东面的三角城。今名海宴,为海宴县府所在地。明中期以前为藏族居牧区。正德五年(1510),东蒙古※达延汗大败右翼领主※亦不剌等,亦不剌率畏兀特残部逃入该地,藏族被迫南迁。嘉靖十三年(1534),达延汗孙吉囊、俺答率兵入青海,败畏兀特部于该地。三十七年(1558),俺答汗再次率兵入青海,又败畏兀特残部及撒里畏兀儿诸部,并留其子丙兔长期占据该地,青海遂有上默特分部。
明代青海地名。蒙古语音译,意为三角、三棱、三面。指青海湖东面的三角城。今名海宴,为海宴县府所在地。明中期以前为藏族居牧区。正德五年(1510),东蒙古※达延汗大败右翼领主※亦不剌等,亦不剌率畏兀特残部逃入该地,藏族被迫南迁。嘉靖十三年(1534),达延汗孙吉囊、俺答率兵入青海,败畏兀特部于该地。三十七年(1558),俺答汗再次率兵入青海,又败畏兀特残部及撒里畏兀儿诸部,并留其子丙兔长期占据该地,青海遂有上默特分部。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年号。451—452年,凡2年。
辽末臣将。字蒲速宛。契丹族。皇族六院郎君葛剌之后。史载其性坦率,好辨善恶,人有不善,必尽言,不隐违,时号“强棠古”。道宗朝入仕,大康(1075—1084)中,补本班郎君。在朝屡数宰相得失,由是久不得升
即“沙卑城”(1128页)。
内蒙古诸盟之一。以清代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5部10旗会盟于锡林郭勒河之地,故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南邻河北省,北抵戈壁,属高原地形,草原广阔。境内大部为畜牧区。清代直隶理
?—1868清咸同年间贵州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又作陈大陆。贵州天柱人。侗族。初,为反抗清朝暴政,与姜映芳共同在家乡组织起义。同治元年(1862)五月,与龙海宽率兵东进湖南,攻打瓦寨、青溪等地,截断清军入
即“恩克那力纠哈汗”(1871页)。
见“昭烈皇后”(1648页)。
我国傈僳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由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塞耶巴多于1912—1914年间创制,后来英国传教士富富塞(J·O·Frezer)进一步完善了它。采用正反、颠倒的大写拉丁字母表示30个辅音和10个元音
辽代生女真诸部之一。所在一说在今吉林省延吉市附近布尔哈通河及海兰江流域,或说在该省珲春县境,有说在朝鲜咸兴平野一带,亦说在海兰江及朝鲜咸镜道地区。今多数学人以第一说为是。辽在其地设蒲卢毛朵大王府,以其
又作世佐领。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八旗基层组织及其首领之称。其首领,为世职官之一。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起至清入关后,其来源有:(1)率领族、属人丁归附者,即以其人丁编设佐领,令率领人或其子孙为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