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貊

貊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貉、秽貊、貊,单称(一作秽、、)或貊(一作貉、貊),也与其他族连称貉狄、胡貉、蛮貉、夷貉。有说与貊是两个不同的族称,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居地又毗连,在周初至春秋时融为一族。一说“貉(貊)”为北方民族的泛称。“”是东北“”的专称。或说“貉”是春秋时“九貉”中的一个部落,战国秦开拓地以后始成为东北夷的通称。似与商族有一定渊源关系。族称含义,有人认为“”古音读“Sei”或“Sae”,“”读“Bak”或“Baek”,在其后裔高句丽语中,前者意为“东方”,后者乃“光明”的意思,族称可能是春秋之际因受戎狄逼迫东迁,把东方看作是光明的出路而得名(一说由地称的“”,与族称的“”结合而来)。为传说中“九夷”的一支(有说来源于“北发”,或说即“山戎”)。所在历来众说不一,比较可信的大体为:周以前居今山东半岛上,在周灭殷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渡渤海迁居东北东部者,散居在今鸭绿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有人说史书上的“发”人,即这时迁到今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貊人。北迁者,一支迁到靠近燕国(约在今北京市房山县南,山西代县以东至海)地区;一支移居今山西西北部的西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流段)之地,即《说文》称为“北方豸种”者。周平王东迁,居西河之地者又东徙至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清漳河流域。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皆被迫往东北迁徙,特别在燕昭王时(前312—前279),燕国派秦开北破东胡,其族大部分迁居辽河以东。战国末及秦汉之际,散居东北各地的诸支貊人,先后有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西汉文献中有时也称其为貊或貊);唯移居今朝鲜半岛江原道一带者仍单称()或貊,或复称貊。汉魏至辽朝时史书中的貊活动记事,一般是指这一支。从事狩猎生产。西周时以“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农业尚处在极原始阶段,渔猎业仍为社会主要生产。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也“无百官有司”。秦汉时,居今鸭绿江西岸及松嫩平原地区者,已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并先后建立了夫余国和高句骊国,进入阶级社会。居江原道一带的,其君南闾于汉元朔元年(前128)叛卫氏朝鲜,率众28万口诣辽东郡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此后遂法禁渐多;官有侯、邑君、三老;知种麻,养桑蚕,作绵布,产著名的“檀弓”。俗重山川,各有部界,不能随便超越。人善步战,长矛3丈,数人共操之战。同姓不婚。流行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有10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祭虎为神等习俗。

猜你喜欢

  • 常舒

    建州女真首领。清初时人。女真族。郭络罗氏。世居沾河,为寨主。努尔哈赤起兵初期,与弟杨书率先归附。初隶镶黄旗满洲。后改隶镶白旗满洲。积功晋固山额真。对清初编佐建旗,大业佐成,贡献卓著。

  • 三国史记

    朝鲜古籍名。“三国”指新罗、高句骊(丽)与百济。高丽金富轼著,成书于公元1145年,凡50卷,有朝鲜史学会铅字本和日本昭和六年古典刊行会翻印本。卷一至卷十二曰新罗本纪,历纪自新罗始祖赫居世至敬顺王凡五

  • 旺布多尔济

    ?—1757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额璘沁子。乾隆十四年(1749),以追执乌梁海逃入巴党等,授二等台吉。二十年(1755),父卒,袭辅国公。随西路军征

  • 博硕克图济农

    (1565—1624或1626) 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济农(亲王)。汉文史籍译作卜失兔、卜失兔阿不害等。孛儿只斤氏。※吉能孙,※布延巴图尔鸿台吉长子。隆庆六年(1572),受明封千户。万历元年(157

  • 贾班达哥

    清代门巴族著名首领。原居主隅。后因不堪忍受农奴主残酷压榨,约在18世纪初带领当地百余户门巴族向传说中的圣地白马岗(今西藏自治区墨脱)迁徙。途经扎目村时与追兵遭遇,率众顽强抵抗,经激战砍死敌军官,杀退追

  • 吐赖部

    两晋时陇西鲜卑之一支。原居于陇西(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乌树山。西晋末至十六国初,为乞伏鲜卑首领乞伏利那击败后兼并。参见“陇西鲜卑”(1255页)。

  • 卢鹿蛮

    古部落名。亦称落兰。属乌蛮系统,为乌蛮七部之一。据《云南志》、《新唐书》等记载,唐时分布在今云南省巧家、东川、会泽、寻甸、晋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四川省西昌、德昌、会理、泸沽走廊一带。大理国时,因首领名

  • 绥靖城

    古城名。又称塔尔巴哈台城。位于塔尔巴哈台楚呼楚(今新疆塔城县地),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参赞大臣阿桂奏建。城周2里7分,高1.8丈。设3门:东翔和、西布悦、南遂亨。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扎。有满营

  • 西盟勐梭人民抗英斗争

    清光绪十六年(1890),英国军官斯格德率武装进入西盟阿佤山,要求拉祜族头人李通明承认为英属缅甸国民,服从英国统治,遭李严正拒绝,未得逞。时经半个世纪,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中英双方在勐梭举行滇

  • 噶厦公所

    见“噶厦”(2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