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速不台

速不台

【生卒】:1176—1248

【介绍】:

蒙古兀良哈部人。以质子从成吉思汗为百户。成吉思汗六年,攻金桓州先登。十四年,从攻花刺子模。次年,与哲别追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所历皆无水之地。十七年,又与哲别引兵至太和岭,凿石开道,攻钦察、斡罗思等部。窝阔台汗时,从拖雷攻金。四年,三峰山之战,歼金主力完颜合达军。进围汴京。次年,破汴,尽俘其后妃、宝器。七年,从拔都西征,破斡罗思诸部,又进破马札儿部。闻窝阔台汗卒,班师。拥立贵由汗。


【生卒】:1175——1248

蒙古兀良合部人。初从铁木真为百户。曾领兵攻金桓州(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击败灭里吉部。1222年受命与只别征回回国。1223年领兵绕过宽定吉思海(今里海),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败钦察,又深入斡罗思(即俄罗斯),在阿里吉河击败斡罗思联军。1229年窝阔台即位后,围汴京,破蔡州,又随拔都西征,为先锋,征八赤蛮,讨也烈班,攻秃里思哥城,伐怯怜均取胜。1248年去世,追封为河南王,谥忠定。


【生卒】:1176—1248

【介绍】:

蒙古兀良哈部人。以质子从成吉思汗为百户。成吉思汗六年,攻金桓州先登。十四年,从攻花刺子模。次年,与哲别追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所历皆无水之地。十七年,又与哲别引兵至太和岭,凿石开道,攻钦察、斡罗思等部。窝阔台汗时,从拖雷攻金。四年,三峰山之战,歼金主力完颜合达军。进围汴京。次年,破汴,尽俘其后妃、宝器。七年,从拔都西征,破斡罗思诸部,又进破马札儿部。闻窝阔台汗卒,班师。拥立贵由汗。


【生卒】:1175——1248

蒙古兀良合部人。初从铁木真为百户。曾领兵攻金桓州(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击败灭里吉部。1222年受命与只别征回回国。1223年领兵绕过宽定吉思海(今里海),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败钦察,又深入斡罗思(即俄罗斯),在阿里吉河击败斡罗思联军。1229年窝阔台即位后,围汴京,破蔡州,又随拔都西征,为先锋,征八赤蛮,讨也烈班,攻秃里思哥城,伐怯怜均取胜。1248年去世,追封为河南王,谥忠定。


【生卒】:1176—1248

【介绍】:

蒙古兀良哈部人。以质子从成吉思汗为百户。成吉思汗六年,攻金桓州先登。十四年,从攻花刺子模。次年,与哲别追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所历皆无水之地。十七年,又与哲别引兵至太和岭,凿石开道,攻钦察、斡罗思等部。窝阔台汗时,从拖雷攻金。四年,三峰山之战,歼金主力完颜合达军。进围汴京。次年,破汴,尽俘其后妃、宝器。七年,从拔都西征,破斡罗思诸部,又进破马札儿部。闻窝阔台汗卒,班师。拥立贵由汗。


猜你喜欢

  • 孙放

    字齐庄,孙盛子。少聪慧,为王敦所奇赏。终于长沙相。【介绍】:东晋太原中都人,字齐庄。孙盛子。幼聪慧。年七、八岁,与父俱从庾亮猎。亮曰:“君亦来邪?”应声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亮又问,“欲何齐

  • 陈大受

    【生卒】:1702—1751【介绍】:清湖南祁阳人,字占咸,号可斋。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历官安徽、江苏、福建巡抚,直隶、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所至能兴水利、赈灾荒。自奉甚俭。卒谥文肃。

  • 商均

    【介绍】:传说中远古时人。舜之子。以其不肖,舜使禹继帝位。禹立,封商均于虞。

  • 李文彪

    和平(今属广东)人。嘉靖中,聚众起义,占据岑冈,与占据高沙的龙南谢允樟及占据下历的赖清规结成三大营寨,同明朝官兵作斗争,文彪死,子及江月照继续斗争。活动地区有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

  • 范彬

    【介绍】:宋钱塘人。善画人物、山水,师李权。

  • 周宗建

    【生卒】:1582—1626【介绍】:明苏州府吴江人,字季侯,号来玉。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武康、仁和知县,有政声。入为御史。天启初,魏忠贤、客氏乱政,首疏弹劾,次年复三疏劾之。忠贤矫旨削其籍,诬以赃罪

  • 许桂林

    【生卒】:1778——1821字同叔。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人。嘉庆举人。于诸经皆有研究,尤信《谷梁》之学。著有《春秋谷梁传时日月书法释例》四卷,《易确》二十卷,《毛诗后笺》八卷,《春秋三传地名考证》六

  • 黄亢

    字清臣,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少聪颖过人,年十五,其文为翰林学士章得象所敬重。游钱塘,其诗为林逋所赏识。生平嗜学博闻,文词奇伟。卒,同乡里人收集其文,名为《东溪集》。【介绍】:宋建州浦城人,字清臣。

  • 张耀

    【生卒】:503—565【介绍】:名或作曜。北齐上谷昌平人,字灵光。释褐为给事中。后归高欢,为中军大都督韩轨长史。文宣帝天保初,爵都亭乡男。转秘书丞,累迁秘书监。奉职恪勤,性节俭,好读《春秋》。

  • 丽娟

    【介绍】:西汉人。武帝宫人。年十四,肌肤柔软,不欲衣缨拂之,恐着体留痕。体态轻盈,帝尝以衣带缚丽娟之袂,恐其随风而去。每歌,李延年和之,唱《回风》之曲,传说庭中花皆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