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韩维

韩维

【生卒】:1017—109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持国。韩绛弟。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官。英宗朝,迁同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有《南阳集》。


【生卒】:1017——1098

字持国,亿第五子。以荫入官。神宗封淮阳郡王、颍王,维皆为记室参军。及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汝州、开封府、襄州、许州等。熙宁七年(1074),召为翰林学士承旨,陈青苗等新法之弊。兄绛为相,出知河阳,复知许州。神宗死,疏论“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卒。


【生卒】:1017—109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持国。韩绛弟。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官。英宗朝,迁同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有《南阳集》。


【生卒】:1017——1098

字持国,亿第五子。以荫入官。神宗封淮阳郡王、颍王,维皆为记室参军。及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汝州、开封府、襄州、许州等。熙宁七年(1074),召为翰林学士承旨,陈青苗等新法之弊。兄绛为相,出知河阳,复知许州。神宗死,疏论“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卒。


【生卒】:1017—109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持国。韩绛弟。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官。英宗朝,迁同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有《南阳集》。


猜你喜欢

  • 陈镛

    【介绍】:唐福州侯官人,字希声。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精史传,文体类西汉。复应史科。官至鄂州刺史。

  • 朱宪章

    【介绍】:明江西进贤人,字良范。嘉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转户科。谏造龙舟,事得停止。出为四川按察副使,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归与唐顺之、罗洪先等论学,有《订顽随笔》、《霅里子集》。

  • 梦麟

    【生卒】:1728——1758字文子。姓西鲁特。蒙古正白旗人,尚书宪德之子。乾隆前期进士。历官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兼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军机处学习大臣,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先后督河南、江苏学政,充江南乡试主

  • 秦哀公

    【生卒】:?—前501【介绍】:一作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康公玄孙。哀公三十一年,吴破楚,入郢、楚大夫申包胥至秦求救,哭泣七昼夜。哀公乃使将率车五百乘救楚,大败吴师,楚昭王得复国。在位三十六年卒,谥哀。

  • 吴隐之

    【生卒】:?-413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有清操,善谈论,博涉经史,以儒雅显名。得到吏部尚书韩康伯赏识,表荐出仕。历散骑常侍、著作郎。安帝隆安中,出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为

  • 刘晟

    【生卒】:920-958初名洪熙,五代南汉国主刘子、刘玢弟。初封晋王,公元943年杀兄,代立称帝。在位期间,曾乘楚国马氏内乱,攻取郴、连、梧、贺等州,据有南越之地;以严刑峻法御下,诛杀颇多。卒后谥文

  • 侯保

    【生卒】:?—1418【介绍】:明真定赞皇人。以国子监历知襄城、赣榆、博兴三县,有善政,累迁交阯右参政。成祖永乐十八年黎利反。保筑堡守数月,战死。

  • 陈遇

    【生卒】:?——1384字中行,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博学多才。元末为温州教授,后弃官归隐。学者称静诚先生。朱元璋渡长江,因秦从龙推荐,留用参密议,逐渐被信任。帝曾问保国安民之计。对以不嗜杀人,薄赋任

  • 马元调

    【生卒】:?—1645【介绍】:明苏州府嘉定人。诸生。清军破南京,下苏、杭,攻嘉定,与侯峒曾等誓死固守,城破死之。

  • 曹良史

    【介绍】:宋临安钱塘人,字之才,号梅南。度宗咸淳时故老,入元不仕,与方回、周密游。有《咸淳诗摘》、《梅南诗摘》及《故宫词》,总称《诗词三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