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梁肃

梁肃

【生卒】:753—793

【介绍】:

唐代散文家。字敬之,一字宽中。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郡望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北)。排行二。幼遭安史之乱,上元二年(761)起,避地于吴越间近二十年。大历五年(770),李华独孤及始见其文,称美之,声名渐著。九年(774),至常州师事独孤及,及以之为友。十四年(779)至长安,与李翰游。建中元年(780)登文辞清丽科,授太子校书郎,请告归江南。兴元元年(784)宰相萧复荐为右拾遗,以母老不赴。贞元元年(785)淮南节度使杜亚(一作杜佑,误)表为殿中侍御史,充掌书记。五年(789),召为监察御史,转右(一作左,误)补阙。七年(791),充翰林学士,兼皇太子诸王侍读、史馆修撰。九年(793)卒,赠礼部郎中。世称梁补阙,是唐人位卑而名著者之一。博通经史,学兼儒道,复信佛。喜奖掖后辈,韩愈李观李翱等游于其门下,受其影响。与权德舆崔元翰李舟朱放等亦相友善。工文,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其文学主张:认为“文本于道”;文章之道与政事相通,文要为彰明道德仁义和树立礼乐刑政服务;道德仁义非文不明,礼乐刑政非文不立,文之兴废与世之治乱有关,文之高下与才之厚薄有关。这一认识较萧颖士、李华全面。同时,他较早提出文气问题,认为道能兼气,气能兼辞,对韩愈文气说有影响。所作有赋、议、序、记、赞、碑志、祭文等。《过旧园赋并序》、《吴县令厅壁记》等叙写个人遭遇和政事的治乱得失,较充分反映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社会现实。《补阙李君前集序》、《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等阐明文学主张,论述有关文学家的生平、创作特色、文学地位等,有较高理论和史料价值。其余则言志抒情,记会叙别,宣扬儒道、佛理等。崔元翰称其文:“其所论载讽咏,法于《春秋》,协于谟训,大雅之疏达而信,颂之宽静形焉。博约而深厚,优游而广大。”元和十二年(817)或十三年(818),苏州开元寺僧元浩之门弟子集其遗文为二十卷,刺史崔恭作序,《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梁肃集》二十卷,已散佚。《全唐文》存文六卷。事迹见唐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新唐书》本传、胡大浚等整理校点《梁肃文集》附录《梁肃年谱》。

猜你喜欢

  • 葡萄宫

    《汉书·匈奴传下》:“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宫。告之以加敬于单于,单于知之。”后来“蒲陶宫”亦写作“葡萄宫”,借指胡人在京都的住所。杜甫《洗兵马》:“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

  • 李从誧

    【介绍】:见李从谦。

  • 香饭

    ①香美的饭食。杜甫《槐叶冷淘》:“碧鲜俱照筋,香饭兼苞芦。”②佛家谓香国世尊之食。亦泛指佛家的饭食。王维《游感化寺》:“香饭青菰米,嘉蔬绿芋羹。”

  • 谢裴司空寄马

    【介绍】:张籍作。一作《蒙裴相公赐马,谨以诗谢》。元和十四年(819)至长庆二年(822),裴度罢相出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知张籍贫,特自太原寄马赠之,以示奖掖诗坛后进之意。籍乃为此诗以示感念。但诗中

  • 哭真长

    真长,晋丹阳尹刘惔的字。刘惔以孤高自标,有才德。及其卒,孙绰曾在褚裒面前思念刘惔而哭,褚裒以“真长生平何尝相比数,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相叱责。见《晋书·刘惔传》。后因以“哭真长”为痛悼亡友之典。唐彦谦

  • 光云

    【介绍】:五代闽僧,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出家福州玄沙院,后嗣长庆慧稜。闽主迎请居于福州报慈院,赐号慧觉大师,世人呼为报慈和尚。《祖堂集》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录偈诗1首。

  • 朱昼

    【介绍】: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元和年间曾应进士试。早年与李涉友善,后曾慕孟郊诗名,千里跋涉而访之。作诗刻苦,以孟郊为范,风格奇涩而不乏警句。《全唐诗》录诗3首。

  • 睥睨

    ①斜视;侧目。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八:“髻高花匼匝,人见皆睥睨。”②窥视。徐凝《题开元寺牡丹》:“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③同“埤堄”。卢纶《送宋校书赴宣州幕》:“艨艟高映浦,睥睨曲随山。

  • 塞上

    【介绍】:高适作。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北游幽蓟期间。诗写作者对边事的忧虑和献策无门的苦闷。他反对被动应战与和亲苟安的消极措施,而主张坚决反击、根除边患,反映了作者安邦定边的强烈愿望。该诗议论抒

  • 履薄冰

    语出《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用以喻谨慎小心。贾岛《让糺曹上乐使君》:“战战复兢兢,犹如履薄冰。”亦作“履冰”。张九龄《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多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