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太原起兵

太原起兵

李渊起兵反隋之举。隋朝末年,炀帝昏庸残暴,朝野鼎沸,群雄蜂起。李渊身为隋朝重臣,早有取代隋朝之心。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南巡江都(今江苏扬州),李渊为晋阳宫监、太原(今山西太原南) 留守。当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密谋,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老谋深算,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没有同意。当时,突厥兵进扰马邑(今山西朔县),李渊派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协力抗敌,但出战不利。隋炀帝闻而问罪。后虽赦免,但却使李渊深感自身不保。李渊于是命李世民等募兵,旬日间得近万人;又派人赴河东召李建成、李元吉等速聚太原,以举大事。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李渊以勾结突厥罪斩王威、高君雅,举兵反隋。五月三十日,李建成、李元吉等至太原,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率兵首战西河(今山西汾阳),六月十日破城,斩郡丞高德儒。其后,李渊建大将军府,署置官属,以李建成、李世民分领左、右军大都督,以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七月四日,李渊率兵三万,誓师晋阳。七月五日,挥师南下,进军晋南,西图关中,揭开了争夺隋朝天下的序幕。

猜你喜欢

  • 辛亥革命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以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发动武昌起义为标志,是年为农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1894

  • 平定李师道

    宪宗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之后,诸藩力表归顺,淄青(治今山东益都)节度使李师道主动献沂、密、海三州, 以表诚意。后李师道自恃有十万强兵,又拒献三州。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宪宗下诏罪李师道, 命田弘正、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甬江之战

    见“镇海之战”。

  • 楚(林士弘)

    隋末南方义军首领林士弘建立的政权。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林士弘从乡人操师乞起义,为大将军。操师乞牺牲后,林士弘代统其众,屡败隋军,众至十万余人。同年底,林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年号太平,定都虔州

  • 中法越南边境通商章程

    又称《滇粤陆路通商章程》或《天津协定》,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1886年4月25日(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由法国驻华公使戈可当和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天津签订,共十九款。主

  • 中法战争

    1883——1885年(光绪九年至十一年)中国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进而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起的。中法战争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12月(光绪九年十一月)到18

  • 陆军部

    清末官署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兵部改称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次年成立海军处、军咨处,由陆军部兼管,以后分出。主官为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1910年(宣统二年)改称大臣、副大臣。部内设承

  • 皮室军

    辽禁军精锐部队。皮室,契丹语,意为金刚,取其坚强之意。分为左、右、南、北、中五军。为辽军主力。

  • 土尔扈特部返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属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早在明末,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受到沙俄的控制。但他们始终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奉表入贡。康熙年间,清政府曾派图理琛等人,